
消防“铁人”是怎样炼成的
危难时刻,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迎难而上;危急关头,他把人民群众的安危记在心头,挺身而出。
——记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消防支队绥阳中队司务长谯应福
质朴的语言、坚毅的目光、庄重的神情。在和平年代,有这样一位“铁人”,水枪是他手中的“武器”,云梯是他身上的“翅膀”,穿上橙色战衣,踏上红色战车,百炼成钢,敢与火魔搏斗,誓与死神周旋。
近日,他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他就是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消防支队绥阳中队“蛮拼的”司务长谯应福。
830次救援和150具遗体
对逝者生命最好的尊重
遗体复位、遗体整容,将遗体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是消防官兵在抢险救援时,对遇难者生命最好的尊重,这也是警营“入殓师”谯应福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贵州为喀斯特地貌,绥阳县境内悬崖溶洞居多,当地群众坠落深崖洞穴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酷暑时节,绥阳县3名村民在黄杨镇大岩挺猴子洞采摘罗汉果时,不慎坠落250米深的悬崖,生死未卜。绥阳县消防中队接警后,谯应福和战友们冒着倾盆大雨,翻山越岭2个小时才抵达事发现场。
“救援现场地形复杂,悬崖下面深不可测。谯应福自告奋勇,第一个下到悬崖下面参加救援。”参加救援的官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是一脸凝重。
当谯应福郑重地把遇难者遗体移交给遇难者家属时,家属双膝跪下,紧握着他的双手泣不成声。
“入伍8年来,谯应福参加各类抢险救援480余次,扑救火灾350余次,光是抬送遇难者遗体就有150多具。”大队教导员陈源源告诉记者。
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死伤者转移到安全地点。7年前的那个寒冬深夜,绥阳境内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遇难者脑浆崩裂。那是谯应福第一次出警,在老班长的带领下,他双手颤抖着把遇难者的遗体转移到安全地带。
“归队后,尽管几天吃不下饭,但一想到这是对逝者生命最好的尊重,心里就释然了。”谯应福说。
8年坚守和100双磨破的鞋子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攀爬挂钩梯健步如飞,翻越障碍板身轻如燕,穿越火龙勇猛直前,高空训练胆大心细……”在战友眼中的“火蓝刀锋战士”谯应福,是个永不休憩的“机器人”。
“一名普通的新兵要经过15个月左右的艰苦磨练,才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消防战士,而要真正成为消防‘铁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谯应福当新兵时的政治指导员钟锡广告诉记者,谯应福参加新兵训练时,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1点还在训练场上,每天训练时间长达11个小时以上,训练内容包括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翻轮胎、负重登楼等高强度训练。训练时,别人做一遍的动作,他做两三遍;俯卧撑、举杠铃,别人做50个,他做100个;单双杠训练时,掌心磨成泡,水泡磨成茧,厚茧又磨成泡,他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每次训练,他都主动要求增加难度,不断给自己加压。每次走下训练场时,双腿都如同灌了铅似的抬不起来,胳膊痛得拿不住筷子……
化茧成蝶。短短5个月的时间,谯应福练就了400米物资疏散救人、高空横渡救人、井下救人、建筑火灾内攻操、车辆事故救援操、石油化工灾害灭火操等各种救援操法。
8年坚守,谯应福练就一身过硬的消防战术本领,完成从孤儿到合格军人的蜕变。
8年坚守,谯应福磨破了100多双胶鞋,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消防本领,先后赢得了二等功、三等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名城十大消防卫士等功勋和荣誉。
一个孤儿和他的“八一”生日
党旗下飞扬的青春
在绥阳县消防中队,每逢官兵生日,大家都会凑份子钱买生日礼物。而生日,却成为谯应福心中永远的秘密,战友问及时,他总回答说是每年的8月1日。
今年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中队战友们齐聚在一起,为他准备27岁生日礼物时,他却拿出300元钱,交给中队支部,作为生日的特殊党费。
在中队党员民主生活会上,他终于坦露心声:“我自幼失去母亲,入伍后父亲又身患重病离开人世,是党把我养育,是部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把我培养成人,八一就是我的生日……”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今年遵义市公安消防支队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会议上,贵州省人大代表、遵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支队政委赵山说:“踏石留印,抓铁印痕,谯应福在消防警营的洗礼下,一步一个脚印,炼成了真正的消防‘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