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积极推进法治南安建设
本报讯(记者宫利 □林松涛 洪凤羚) “六五”普法以来,福建省南安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和“五个南安”建设大局,不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教育活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全体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不断增强,为南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大普法”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南安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市56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普及法律常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各成员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市委、市政府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分解细化到精神文明、党建工作、综合治理、绩效评估等考评体系中。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对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推动工作落实。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市普法办制定下发《南安市“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对“六五”普法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努力构建用制度安排工作、用考核落实责任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与26个乡镇(街道)和56个成员单位签订南安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状,明确各执法主体依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社会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落实普法工作责任。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制定普法工作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意见,普遍将执法与普法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每一个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过程都成为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
全社会参与的互动局面不断巩固。在“两节”宣传期间、政法综治宣传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安全生产月、“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暨国家宪法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中,都呈现出多部门参与、多形式推进、多维度互动的特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回应。
法治宣传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制定出台《关于组建南安市普法志愿者队伍的实施意见》,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组建纷纷组建“六五”普法志愿者队伍,一段时间来,不论是窗口办事人员还是离退休老干部,人人都是普法志愿者,截至目前,全市共活跃着普法宣讲团成员347人,普法志愿者1129人,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普法队伍已逐步形成。
服务大局效能日益彰显
一直以来,南安市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法治宣传的基础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以法律规范政府职能的效应更加突出,以法律服务经济建设的推力更加强劲,以法律保障社会稳定的力量更加稳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广泛宣传,2011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宣传咨询3910多场次,征订、编印各类宣传材料1130多万张(册),悬挂横幅标语197万多条,举办法制讲座2130多场,出版宣传栏9860多期(栏),举办法制文艺演出330多场。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紧密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及常见民生关注点,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产业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人才流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主动投身矛盾多发区域,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权、信访、调解、诉讼、网络舆论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主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热点,加强土地流转、拆迁安置、工伤赔偿、企业欠薪、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普及。
“法律六进”活动持续深化
南安市依法治市办多次制定出台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意见,全面开展“深化‘法律六进’,建设法治南安”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载体作用,积极拓展活动内涵,力求每一进活动都常抓常新,有声有色。
紧抓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深化“法律进机关”。积极推行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广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每周学法不少于2次;借助《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列讲座》光盘,推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决策;编订《领导干部常用法律法规汇编》,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通过党校法律教程、在线法律培训、岗位职能法律考试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全市公务员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了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紧抓村(居)民学法用法,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依托村(居)调委会主任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协助调解本区域内的简单民事纠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实施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工程,借助律师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民;在每年开展的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中设立法治课程,加大普法骨干培训力度;完善村(居)普法教材,加大投入统一制作全市村级普法宣传栏宣传挂图,编印赠送《村(居)群众法律知识读本》《以案释法案例汇编》《法律援助指南》等40多种农村“六五”普法读物;积极推进村(社区)“六个一”活动建设(即一个法制学校、一个法制宣传专栏、一个法律图书角、一支法制宣传队伍、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每季度一堂法制课),系统化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不断健全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开通12348法律咨询热线,设立34个法律援助联系站、38个法律服务联系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推进村(居)民学法用法;围绕劳动、医疗、住房、养老、托幼、家政、物业管理等村(居)民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法制宣传活动,修订完善规范居务、财务、公共事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引导群众依法开展自治活动,促进和谐法治村(居)建设。
紧抓青少年普法教育,深化“法律进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主渠道作用,结合班会、校会、团队会和主课堂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式”法治教育。全市配备法制副校长411名,配备率达100%。经常性地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领导、业务骨干、法律服务工作者为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讲座。不断丰富青少年普法教育形式,通过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学生带法回家、有奖知识答题、青少年法治征文等多种活动,不断促进青少年提高学法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河滨法治文化公园、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玲苏中学、霞美镇金山村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设置青少年法制教育板块,集中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紧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学法用法,深化“法律进企业”。以《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常用法律法规为核心,大力开展对企法治宣传活动。相关职能单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辅导、法制讲座等,不断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组建海西公证法律服务团南安分团、海西律师法律服务团南安分团和南安市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法律顾问团,推动法律服务进企业;设置35家泉州市级“职工书屋”、18家南安市级“职工书屋”,拓宽企业员工学法渠道;设立水暖产业和石材产业检察工作室,为壮大产业集群提供法律服务。
紧抓单位职工学法用法,持续深化“法律进单位”。积极引导政务服务窗口、公共服务机构、“两新”社会组织等单位,坚持强化内部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和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双轨并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在办事大厅等醒目位置和人流集中区域,设立法制宣传栏或电子触摸屏,及时发布最新法律法规、法制信息和办事指南,寓法治宣传于提供优质服务中。
法治创建活动有序推进
南安市始终坚持普法和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群众对法治环境的满意率。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认真实施依法治市“三五”“四五”规划,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效应。“法治南安”创建活动扎实深入,民主决策制度、执法目标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考核评议制等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持续推进,村务决策听证制度,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一事一议”“四民主两公开”等制度普遍落实,村(居)民普遍开展自治活动,截至目前,我市涌现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泉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4个。
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宣传教育结合起来,积极稳妥推进集景观、生态、文化、休闲和法制宣传为一体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目前,已在市区河滨公园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在水头镇东南广场建成法治文化广场,在美林街道溪洲村、英都镇霞溪村、码头镇大庭村、梅山镇灯光村、罗东镇山坂村、高塘村、诗山镇红星村、康美镇兰田村、霞美镇金山村等村新建9个法治文化阵地,扩大法治文化影响力和辐射面。
法治传播渠道有效拓展,“南安司法在线”政务微博、“南安普法”微信公众号、“南安普法”电视栏目、短信普法、南安普法网、司法行政网等新式普法渠道方兴未艾;精心编纂以“服务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为主题的“六五”普法系列法律知识读本,在民主与法制时报、泉州晚报、南安商报开设普法专栏,传统普法阵地得到持续巩固;结合群众日常生活,将法治元素融入寻常挂历、茶具、雨伞、明信片、购物袋中,让广大群众切实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在广大城乡、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有奖答题、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六五”普法以来,该市初步搭建起了立体化多元的法治宣传平台,基本上实现了“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站”的全方位普法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