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建刚:知名律师成为上海首位社会遴选法官
7月24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商建刚为上海市二中院三级高级法官,这也是上海首次从律师队伍中遴选高级法官。
如今,商建刚的律师证已被注销,结束了16年的律师生涯,解散了自己的律师团队,把手上的客户拱手送人;停掉了白金信用卡,准备办一张一年刷5次就能免年费的普通信用卡。
当天上午,商建刚在接受采访时,接到了上海二中院来电,对方问他是否有空去办理相关手续。他幽默答道:“肯定有空啊,我现在没有其他客户了,只有你们一个客户。”
从13名律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6月30日晚上11点,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商建刚在微信朋友圈突发了一条消息,“再见了,律师界”。
这让他的朋友感到意外。
从全国首例网络游戏“私服”侵犯知识产权案到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嘀嘀打车商标侵权案……凭借多年的努力,商建刚和他的团队在知识产权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为什么放弃势头正劲的律师职业生涯,突然转行法官?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进一步完善将优秀律师、法律学者,以及在立法、检察、执法等部门任职的专业法律人才遴选为法官的制度。
但根据公开报道,除了有学者到最高法院等法院任职外,几乎没有律师选择转型成为法官的。与此相反,全国各地法院还出现了法官离职的现象。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推进一年,其中一项创新就是从律师、法学家中遴选法官和检察官。
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主任沈国明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对从律师中遴选法官更是慎之又慎,最终,从符合报名条件的13名律师中遴选出1名三级高级法官人选,尚建刚是业界公认的知识产权领域专家。
“法律专业素养是遴选过程中被排在第一位的,遴选委关注考试成绩,但更重视对办案经历、工作能力的考察。”沈国明强调。
提起商建刚,沈国明至今记得第一次与他接触的情形。今年1月18日,沈国明应邀给上海律师们讲依法治国,期间他提到,“律师也可以进入法官队伍,你们有些人钱也挣得差不多了,不如到法院、检察院来试试当法官、检察官吧。”
讲座结束,商建刚走到台上询问:“律师真的可以当法官?真的可以吗?”
沈国明回忆说,当时就感觉这个年轻人有可能来报名。
从13名律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遴选结果公布后,商建刚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代理的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纠纷案、转基因食品争论案、网络游戏“私服”第一案等,都曾轰动全国。但是,最近一篇“年赚千万律师转行做法官”的报道让商建刚倍感委屈。
“这是一种误读,其实,遴选和创收没有关系。”他说,“我所在的团队去年为律所创收了1300万元。这是营业额,不是净收益。我虽然赚些钱,但没有赚这么多。其实做律师很辛苦,有人说其他人的生活是蜡烛一头烧,律师是蜡烛两头烧。大家不要感觉做律师就等于能赚钱。”
遇原同事,按要求主动回避
刚开始和妻子商量转型做法官时,并没有得到支持。商建刚的妻子沈奕斐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两人是复旦大学法学院同学,一个是法律系,另一个是国政系。
有人问过沈奕斐,“你丈夫做法官收入减少,你会不会支持他?”
在她看来,这个理想的代价确实昂贵,对家庭来说是大的转型。这意味着生活方式、自由度都会发生改变,还不主要是收入问题。她说:“商建刚总喜欢挑战自己的‘弱项’,当年他参加奥数比赛得过9次奖被保送进复旦大学数学系,一年后他舍弃长项,转到法律专业。”
“做了16年律师,势头正好时又要做更大的转型。”沈奕斐说,“4月份和我提的时候,我都不和他谈。5月份,我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
作为研究家庭关系的学者,沈奕斐深知作为妻子只能提出自己的担忧,而不能阻止丈夫追求理想。
“他认为做法官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这是有意义的。”沈奕斐承认,自己此前拖了一阵子“后腿”,现在想通了,“以前要跟他的客户抢时间,以后他工作时间固定,会有更多时间陪我和孩子。”
转换角色出任法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关注,商建刚坦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如果能带动社会更多地去了解、关注这件事情,如果以后能有更多的律师参与到法官、检察官的遴选中,法学院的学生会觉得这是律师职业的一条道路,那么我的选择就是有意义的。”
遴选结果公布,商建刚作为司法改革报道中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舆论焦点。看到一些报道后,他在微信圈表达了这样的心情,“为什么总盯着我赚多少钱”“每个人都有平静生活的权利”等。
在商建刚看来,自己远远称不上多有钱,但做法官是大学时就怀揣的梦想。尤其在做了10多年的律师之后,感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增强,目标不再是做一名经济上成功的律师,而更希望能够参与到国家的法治建设中去,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做法官后,商建刚也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可能遇到原同事。对此,他表示,将按照要求主动回避。“这是为避嫌,并不是说我审理时就会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