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致中国网民人均损失124元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日前,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网络侵权严重,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报告》披露,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

    《报告》显示,在典型应用场景侵权现象方面,网民认为搜索引擎上最为普遍的侵权现象是“搜索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购物过程中,“网络水军/虚假评价”的侵权现象最为严重;在网购渠道方面,网民认为“不明来源的购物APP”风险最大;在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过程中侵权现象主要集中在“收到病毒信息”“收到‘钓鱼’信息”“收到商业信息”和“收到色情信息”;在使用电子邮箱过程中,“收到含有欺诈内容的邮件”这一侵权现象最为严重;“垃圾信息多”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工具中主要的侵权现象;互联网金融产品中“夸大产品收益率”是最为普遍的侵权现象。

    《报告》还罗列了网民遭遇到的五类典型诈骗现象,其中最严重的是“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短信”和“冒充公安机关、卫生局、社保局等公众机构进行电话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