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养老的瓶颈与出路
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养老院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人及其子女所接受。然而,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并不均衡,导致出现许多困境和瓶颈。
“民营养老院住不起,公立养老院排不上。”这是很多人对我国养老院现状的认识。
当前,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养老院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人及其子女所接受,切实成为他们老有所养的需求。
然而,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并不均衡,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境和瓶颈。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机构养老产业的发展。
现实困境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常年致力于机构养老问题的研究。他指出,当前我国机构养老存在许多现实的困境。
穆光宗通过调研发现,公共养老资源虽然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
他表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独生子女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力不从心。从社会调查的结果中不难发现,多数独生子女表示照料老年父母有困难。
从人口发展态势看,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使得老年人和老年人子女对机构照料的潜在需求很大,特别是失能老人居家照料难以胜任,借此产生了对机构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
“然而,找一家符合要求的养老机构并不容易。有的地方条件很好,却不收有精神障碍的、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些地方收治老人,但每月费用动辄过万,使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即使一些条件和价格都能让家属接受的养老机构,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大部分养老机构只提供生活护理,不具备医疗护理,很难满足老人的治疗需求。”穆光宗说。
5月26日,《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对外发布。报告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介绍,通过对北京市400余家养老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对5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院长进行一对一访谈,他们发现,虽然养老床位总量供给不足,但养老机构入住率仍偏低,仅在40%左右。
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的投建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存在空间错位,且与老年人的需求不相匹配。而穆光宗表示,这样的问题不仅在北京发生,同样也涉及全国各个地区。
穆光宗说:“地理位置偏远,硬件条件有限,服务水准不高,医疗等配套不足,收费偏高,品牌没有形成导致公信力低下、入住率不高、运营成本高、导致养老机构微利甚至负债运营发展,结果就是自我发展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养老院自身的经营问题,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专业人才稀缺成发展瓶颈
“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单一,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穆光宗说。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3月1日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其中政府办机构52.1%,民办机构56.0%,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仅占41.7%。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足两成,其中民办机构高于政府办机构。占比重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西部农村的养老机构超过60%缺少专业医护人员。
穆光宗表示,除了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同样是非常短缺的。
护工职业地位不高,一是护工工资待遇低,只有区区千把块钱;二是工作劳累辛苦,干的又是伺候失能老人的活儿。有护工说:“什么苦都可以吃,多脏也受得了,但是挣不到钱,没法跟家里交待。”
南开大学人口学博士李翌萱在研究中发现,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且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养老机构中,直接照顾老人的一线护理人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临时和外聘人员占比例较大,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高,导致队伍的不稳定;二是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多以女性为主,男性护理人员较少,导致对男性老人的照顾不足;三是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
化解困境的现实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教授孙树菡认为,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一方面需求极大,另一方面入住率较低,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应尽快探索出一条由国家倡导并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兴办社会养老机构的新路子。目前需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多元化体制,并建议政府起主要和主导作用”。
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讲师廖敏认为,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应该首先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在职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其次加大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逐步建立社会工作职称系列,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
最后,继续组织壮大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和深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于潇则认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经营成本较高,不仅提高了老年人进入门槛,也影响了投资。为了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养老机构,政府应当在工商税务、金融、医疗、建筑、土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从制度上给予鼓励和扶持,为养老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穆光宗通过研究发现,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向,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机构体系。其中,政府应着力建设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生存型养老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满足基本生活水准的社会福利型养老机构,而依靠市场力量发展满足个人特需的市场型养老机构。
“机构养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是发展的方向,重点要突出发展老年护理院,应该鼓励多元投资,扩大机构养老规模,发展旗舰企业,延长养老产业链。同时,政府和机构要共同探索双红利导向型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养老的机构支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要‘三结合’,机构养老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是‘品质养老’的可靠保障。”穆光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