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高唐县“便民警务圈”打造主动型警务新格局
“警察叔叔又来看我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张新看到山东省高唐县公安局民警迈进自家的院子里,立刻飞奔过去,拉着民警的手说。
张新是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卅里铺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家境贫寒但成绩优秀的她,一直是卅里铺派出所民警的关注对象。前不久,民警再次来到小张新家中,为孩子检查功课,了解孩子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民警的关爱和帮助让小张新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是高唐县公安局组织开展的“六个一帮扶”“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亲情1+1”等系列活动重要的一部分,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
从去年开始,高唐县公安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盼,着力打造“布点、连线、覆面”三大举措结合的“便民警务圈”,以群众容易聚集的小商店、超市、农资站点为依托,建设城乡警民联系点,以联系点为中心,把公安工作触角向周围延伸,切实解决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零距离、面对面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将执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布点”:编织警民联系的“纽带”
围绕全县社会治安形势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需求,高唐警方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根据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以及城乡居民活动范围相对集中的实际,确定把城乡人流量大,且群众经常光顾的百货商店、小超市、农资站作为警民联系点,由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协警到联系点,与群众开展交流,摸排基础信息,提供各类服务。他们将经营者聘为联络员,由派出所定期联系和培训,请他们帮助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办理的事项,由民警上门时集中办理回复。并以该点为圆心,将服务辐射,城区联系点覆盖周边1公里左右的范围,农村联系点覆盖周围5公里左右的范围,全面打造“便民警务圈”。
在每个联系点设置一块社区民警公示牌,公布社区民警和协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以及上门服务、巡查的时间;还设置了便民服务信箱和留言簿,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举报线索;在有条件的区域安装监控探头,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设置便民服务专柜,摆放有关表格、“明白纸”等,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目前,高唐县公安局已在全县13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102个警民联系点。
“连线”:开展全天候巡回服务
根据联系点分布情况,高唐县公安局以点连线,确定民警定期开展便民服务的工作线路,并制订了《便民联系点工作规范》,要求13个派出所的责任民警、协警定期到联系点巡回开展工作,确定每天的巡查区域,确保全面覆盖。同时围绕便民、利民的要求,县局规定了民警在联系点的规定动作:做好“三看”,看有没有群众在联系点等候咨询,看留言簿上有没有群众留言求助,看警民联系箱内有没有举报信;做好“三问”,问联络员辖区治安状况,问周边群众有何需要解决的问题,问村组干部、“五老”人员有什么社情民意;做好“三访”,访110不满意警情报案人,访未破案件当事人,访相关人员生活和思想实际情况;“三报告”,责任区民警向群众报告辖区治安形势,报告近期周边发案情况,报告治安防范措施。
为确保工作实效,县局纪检督察部门采取实地走访、电话抽访等形式,检查民警到联系点开展工作情况,一事一奖惩、每月一考核,对主动上门服务赢得群众赞誉的、通过细致工作收集到有价值线索的、工作经验被上级部门采用推广的、为群众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都给予一定奖励。
“覆面”:“便民警务圈”初显
“布点”“连线”织就一张便民服务的警务网,布建了主动型警务的新格局。民警每周定期到联系点巡回工作,定期开箱查阅办理群众反映的事项,并在联系点开展人口户籍管理、安全防范宣传、收集治安线索等业务,变等群众到派出所办事为民警主动上门服务,实现“隐患发现在先、矛盾化解在早、问题解决在初”的目标。
在开展各项便民服务的同时,高唐县公安局通过与群众的联系和交流,深入摸排各类信息,开展治安防控,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把联系点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自“便民联系点”建立以来,已为近万名群众提供了上门服务,向10万余名群众宣传了安全防范常识,收集各类信息线索500余条,调解和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近300件,“便民警务圈”服务效能初步显现。
根据山东省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抽样调查显示,高唐县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聊城市第一名,居山东省前列,2014年度安全感居全省第1名。2009、2011、2013年度三次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公安局”,2012年5月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公安局”,2012年10月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