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宫心计”

    专车对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冲击,让许多出租车司机始料不及。大势之下,出租车能否借此契机彻底洗牌,专车能否从中破局而出,公众拭目以待。

 

 

  北京的出租车师傅刘凤林最近很忙,忙的不是拉活,而是在与同行们正在策划一起“罢工”。

  “罢工”的目的很简单,不为别的,仅仅是因为已经困扰他们半年之久的专车抢活。

   “如果再这样下去,这行不用干了,根本没出路。” 刘凤林说。

  出租行业近半年来确实“不太平”。

  自从各大互联网公司推出专车业务以来,全国各地的专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虽然目前各大专车软件公司对于具体存在多少专车数量都讳莫如深,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仅北京一地的专车数量绝对不低于6万量,甚至更多,这样的数字几乎与目前北京出租车6.6万的保有量持平。

  正是迫于这样的压力,半年来从沈阳、杭州、成都等地的出租车集体罢工,到济南的“专车第一案”公开审理,直至今日此起彼伏的各地专车司机聚众抗议事件,专车与出租车之争彻底白热化。

  一场专车“宫心计”正在上演。

“入局”

  谈到专车从哪来?为何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使得出租车行业有如此震荡,还应该从打车软件流行开来说起。

  2012年,对于所有的出租车师傅来说都应该是个幸福的年份。

  那一年,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集体横空出世。

  也就是在那一年,人们出门打车第一次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用手机叫出租车,不仅免去路边打车的烦恼,甚至还能得到优惠。

  那几年坐出租车时,人们经常能看到一种景象,就是一辆出租车里挂了两部甚至更多的手机,出租车师傅抢单刷补贴的场景到处可见。

  刘凤林告诉记者:“在前几年打车软件火的时候,我们每天光是顾客的小费就能有200块钱左右,如果加上打车软件的补贴钱,基本上每天的收入都是翻倍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打车软件用户在全国爆炸式增长。

  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大打车软件的用户已经高达1.5亿之多。

  然而,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软件的“蜜月”也正是在这样的疯狂下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随着打车软件用户的增加以及打车软件行业的兼并重组,各大打车软件对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也日益减少。

  然而,出租车的“危机”却还是刚刚开始。

  就在2014年末,“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纷纷推出了“专车”业务,并且优惠力度明显向专车开始倾斜。

“搅局”

  便捷的手机软件下单、高档的车型、干净整洁的车厢、彬彬有礼的司机、矿泉水和手机充电等贴心小服务,还有可当车资使用的不菲的红包优惠,使得专业瞬间开始在社会中流行开来。

  刚开始,像刘凤林一样的出租车司机还没意识到来自于专车的威胁,相反他们却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机会。

  “刚开始,我认为,专车与我们没有业务上的竞争,一是因为专车价格高,虽然他们的服务比我们的好,但是从价格上来说基本比我们贵1倍左右。”刘凤林说,“打车软件对于他们的补贴我们也没在意,只不过认为是他们的一种推广方式罢了,就像当初补贴我们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力度会逐渐减少的。” 

  在当时,不仅仅是刘凤林代表的出租车司机群体这么看,就连官方也有着相同的看法。

  19日,《人民日报》就曾专门撰文指出:“专车的出现是补充了正常出租车服务的溢价缺失。政府对于专车的态度光做减法不做加法,这个减法的正义性就不够,效果也不会好。老百姓的旺盛需求,不能视而不见。”

    那段时间里,全国各地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出租车司机抗议罢工的事件,但是矛头还没有真正指向“专车”,而是大多要求降低“份子钱”。

    随即政府部门也相继积极表态,要大力推行出租车行业改革。

    36日,在全国两会期间,交通部长杨传堂明确表态,要大力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

  4月,浙江省义乌市政府出台了《义乌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出租车有偿运营费用将从原来的10000元降低到5000元,2016年将全面取消全市的出租车有偿运营费用。

  然而,事情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政府以及出租车公司的意料。

  从5月开始,滴滴、一号专车以及Uber等公司相继推出了“快车”业务。

  而“快车”的价格几乎比普通出租车价格便宜了近一半左右,出租车行业瞬间就感受到了来自于“专车”行业的冲击。

  由于各大打车软件都对“专车”进行了空前力度的补贴,比如,滴滴给予专车司机每单1.8倍的补偿,Uber甚至最高时推出了3倍的补偿,使得专车在中国的保有量瞬间激增。

  面对这样的竞争,出租车与专车的冲突也瞬间爆发。

  自从5月以来,全国已经发生了13起出租车抗议事件,矛头直指专车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而各地政府部门也相继开展了打击专车违法活动。

  62日,北京市交通委等相关部门还正式约谈了几家大型专车软件公司,并明确了专车运营是违法行为。然而,类似态度却遭到了专车司机极大的抵制。

  近几天,杭州、广州、武汉等地分别出现了疑似出租车司机“钓鱼”专车的行为,引起了专车司机的聚众抗议。

  一时间,“专车违法”“专车是否是黑车”等新闻在过去的20天里屡屡见诸报端。

  至此,专车与出租车之争彻底白热化。

破局?

  然而,这样的争议还不仅仅局限于出租车行业本身,许多群众也开始逐渐参与进来。

  近日,许多平日里享受过专车服务的群众也纷纷参与到专车是否应该合法化的讨论中来。

  从某网站做的一项调查来看,支持专车合法化的人数居然高达87%

  与此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纷纷发微博表示支持专车。

  央视主播李小萌甚至两次发微博表示,即使专车是“黑车”,自己也会坚持使用。

  然而对于这样的现实,却给执法部门带来了极大的烦恼。

  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非法营运”的车辆都应该定义为“黑车”。

  然而,按照目前专车普遍采用的车辆在租赁公司的挂靠模式,专车是否违法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

  正是因为法律层面的缺失,使得各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地方性法规来定义专车行为,从而导致了各地对于专车态度的不统一。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发言人梁建伟就曾明确表示,专车要想满足“合法营运”的租赁汽车资格,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全国没有统一规定。

  据梁建伟透露,从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经验来看,专车合法化必须满足两层资质,第一,这些车辆必须与拥有汽车租赁经营资质的公司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第二,这些车辆本身需要有租赁汽车牌照。

  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两层资质在各地的获取难度不一。

  “公司资质方面,有的是备案即可,有的则需要报批;车辆牌照有的只需要备案,有的是走招投标,有的是向政府申请,还有的是政府按考核制度分配。至于租赁汽车公司与车辆的关系界定,也是松紧不一,严格的要有产权,宽松的只需要属其管理使用。” 梁建伟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车软件公司高管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进入每个城市后,发现各地实际执行的政策尺度,和当地纸面规定内容还有出入,而且有的地方规定本身就写得很模糊,通常越小的城市越宽松。”

  “如今,随着各地一波波的措辞严厉的官方表态专车违法,使得各个专车软件平台上的私家车司机们如坐针毡,进而发生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位高管告诉记者。

    目前,在记者加入的几个专车司机经常交流的微信群里,过去一周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接不接单”问题,有人说“休息几天,等风声小了再说”,也有人犹豫后照样接活。

    “专车如果违法,那就干脆查封专车平台的业务系统;如果不违法,就要给它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位名叫张佳林的专车司机在专车微信群里的发言。

  张佳林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每当有同行被查,他都会问:执法部门为什么不直接去查Uber、滴滴,而是要“欺负”赚辛苦钱的专车司机呢?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专车行为违法越来越普遍地被各地方政府明确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专车软件公司却显得十分乐观。

  据这位高管透露,这样的局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善。

  这位高管告诉记者,交通部近日组织了名为“深化出租汽车改革初步思路”的会议,全国性的约租车管理方案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中,有望于近期推出,这或许就是“专车”正名的契机。

  根据该高管透露的一份文件显示,目前,专车改革的“新规”中明确了专车经营者承担承运人责任、专车平台要有出租汽车经营资格、专车车辆必须取得营运许可证、专车司机应具有相应从业资格等条款,并规定了专车档次高于出租车、不得低于成本价促销、禁止接入私家车等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份“新规”的出台,出租车行业必然将赢来一次重新洗牌,专车能否从中破局而出,公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