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需要文明以待

    前人刻字,给荒山以文化,给自然以文明,这是一种建设,而我们在文化旅游胜地的“到此一游”则是一种破坏,是在用不文明亵渎文明……

 

  “啪!”

  妈妈把儿子的手轻轻拍了下来,这让孩子“五岳独尊”的打算,只呈现出“五丘”字样。

  “为什么不让我写?”孩子抬头看妈妈。

  “不能乱写乱画,这样不文明。”妈妈告诉他。

  15年前,杨子和家人一起去泰山旅游,看到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一时“技痒”难耐,初学书法的他也想留下“墨宝”,却被妈妈明确制止。

  当时,12岁的少年产生了疑惑:同样是写写画画,为什么前人能在山石上题诗刻字而被人称颂,到了自己怎么就成了备受抵制的“不文明行为”……

  而妈妈那句“所有的文明都应该被文明对待”,也让他似懂非懂。

  大学毕业后,杨子考入山东省某地级市旅游局,成为一名公务员,主要任务是梳理工作简报。3年间,他见识了旅游简报里形形色色的“不文明”。

  69日,“闲着也是闲着”的杨子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聊起“那些奇葩”。

  杨子把不文明游客称为奇葩,并对其作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分类——“有冲动变魔鬼者,也有恶作剧没事找抽的熊孩子,还有‘子承父业’捣乱的……”

“魔鬼”与“熊孩子”

  “其实,我不适合当乘务员,我没忍住,还是哭了,我好想妈妈。”20128月,《武汉晨报》刊登了一名空姐的博文,称其所在国内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乘客把三杯开水泼在她身上。

  这起“开水泼空姐”的恶劣事件,曾引发了国人对旅行文明的思考,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谁曾想两年后,“小概率”竟再次上演。

  201412月,4名中国游客在曼谷飞往南京的航班上侮辱空姐,导致飞机返航。其中一名女乘客将热水泼向空姐,一名男乘客扬言“要炸机”。

  “套用郭冬临在小品中的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啊!’”杨子感叹。

  事件一经发生,同机乘客拍照上传至网络,称“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事后,泰国警方透露,4名乘客向涉事空姐赔偿5万泰铢。因影响公共秩序,泼水女乘客被罚款200泰铢,另外3名乘客各罚100泰铢。

  今年54日,国家旅游局在其官网上开设“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专区,“泼水女”和“炸机男”登上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档案前两位。

  虽说被罚了钱,上了“榜”,但好在亚航“暂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样是发生了不文明行为,美国两名搞恶作剧的游客就没有上述4人幸运,他们已被法院正式起诉。原因是其在犹他州一个州立公园游玩时,擅自损坏了一块有着上亿年历史的砂岩。等待他们的不仅有数千美元的罚款,还可能是牢狱之灾。

  由此观之,不文明行为显然不是中国人的“特产”,世界各地频有不文明旅游事件曝出。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因食宿价格低廉吸引大量外国游客,但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英国“熊孩子”。里加成为他们欢度单身周末的首选地之一。单身聚会上,即将结婚的新郎与单身男性友人往往尽情狂欢,不醉不归。忍无可忍的里加市长尼尔斯·乌萨科夫说,他不欢迎英国人来旅游。

显微镜下的中国游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似乎热衷于出境游。

  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显示,2005年,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人数达31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2014年,这一数字首次破亿,达到1.14亿人次。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家门,赴海外旅游,但一些中国旅游者,向世界展示的并非是礼仪之邦的谦谦君子之风。”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何晓琳表示忧虑。

  早在20015月,香港《亚洲周刊》就有一篇题为《中国游客的“七宗罪”》的报道,历数了我国某些游客的脏、吵、抢、粗、俗、窘、泼的七大“罪状”。

  不仅如此,美国珍珠港有针对性地竖起了“勿随地吐痰”的标志,法国巴黎圣母院也贴上了“请勿喧哗”的警示标签,更让人尴尬的是泰国皇宫竟然有“请随手冲水”等专门面向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

  “这是‘子承父业型’旅游陋习的集中爆发。”杨子说,世界那么大,当新时期的中国人不再受缚于金钱能到处去看看时,长期以来的不文明习惯却一直在延续,旅行中不难为人发现。这如同放在显微镜下,被参观,受指责。

  评价此类事件,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更是鞭辟入里,他认为,这暴露出国民素质建设落后于物质建设速度,人们普遍还停留在粗糙肤浅和流于形式的旅游习惯中。

  “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旅游发展的短板,必须在文明旅游新时代里补齐,而旅游正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领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薛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呼吁。

  2006102日,国家旅游局、中央文明办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试图改善中国人旅游陋习倡导文明风尚,似乎收效甚微。

  大陆游客把卢浮宫外的水池当成洗脚池;西安华清池杨贵妃雕像遭袭胸;李文春攀爬红军雕塑照相……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不时见诸报端。

  而其中,屡禁不止的便是游人对“某某到此一游”的热情。

  2013年“五一”期间,一名初二学生在埃及神庙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字样,惊呆了各位看客。无独有偶,今年“五一”假期崛起的“路培国”,到处留名,更是将“到此一游”发扬光大。

  媒体报道,2015430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前出师表》石刻,被一名游客恶意刻字“路培国一游”。201210月, “路培国一游”也曾出现在武侯祠博物馆的石碑、石兽和石刻上。

  看到如此嚣张的“路培国”,一名武侯祠的讲解员表示“心在滴血”。

每个游客都是文明使者

  当国人还在盘点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之时,青岛已摆脱了这个困扰,对文明出游的旅行社和游客召开了表彰会。

  55日,青岛市旅游局公布文明出游名单,中国旅行社总社(青岛)有限公司王栋等10名领队,被评为2014年青岛市出境游“十佳文明领队”;以冯硕为代表的10名出境游客,被评为2014年青岛市出境游“十佳文明使者”。

  游客获奖颇为鲜见。

  去年8月,冯硕跟团在凯恩斯绿岛大堡礁游览时,发现游客被珊瑚割伤手腕,作为医生冯硕紧急为伤者按压受伤部位,并与领队一起将其护送到岛上的急救中心,受到当地医生和群众的赞扬。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青岛市某中学老师朱萧萧在谈起国人出境游产生的影响时,引用了诗人卞之琳《断章》中的一段话。她解释,“出国游览他国风情民俗时,当地人也会通过你的行为来解读中国。”

  在朱萧萧看来,养成良好的文明出行习惯不仅是公民个人的事,还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养和水平。推动游客文明出游,离不开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督、引导,每个游客都应该是文明使者。

  她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介绍,去年8月份以来,青岛市38家涉外旅行社曾开展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的活动。

  《大众日报》的一篇新闻稿件,详细介绍了青岛的这一做法: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团队出发前,每名游客都会收到一份“争做文明使者手册”,团队返回时,游客们可以互相给队友打分,在每一个出境游团队中推选一到两名“文明使者”,突出者可参选年度“十佳文明使者”。

  杨子认为,青岛市的做法,可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对其他各地有借鉴作用。他表示“行前说明制度非常必要”,行前,旅行社需将文明旅游章程对所有游客进行告知,并以短信和电话进行一对一的提醒,这样能有效避免不文明旅游的发生。

  如今,山东省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在团队出境前,已推广“行前说明会”制度。

  显然,对待不文明旅游,不仅要防患于未然,更须作好事后惩处工作。

  4月份,国家旅游局颁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把不文明旅客列入“黑名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视情节及影响程度实行动态管理。首批公布的4名上榜人员,李文春因攀爬红军雕像,记录将被保留10年。

  “不管是行政探索,还是旅行社的行业规定,对游客来说都是外力。”杨子认为,不文明行为不可能在短期内杜绝,只能慢慢减少,最终要靠游客内在的道德约束和外在的法律约束共同起作用,才能养成文明的旅游习惯。

  今年27岁的杨子除了工作以外,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旅游上,今年“五一”,他再到泰山,再看摩崖石刻时,竟解开了少年时的疑惑。

  杨子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前人刻字,给荒山以文化,给自然以文明,这是一种建设,而我们在文化旅游胜地的“到此一游”则是一种破坏,是在用不文明亵渎文明……所有的文明都应该文明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