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在群众家门口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过去只办在县城,如今我们家门口也有了,而且还是免费的。”福建省柘荣县东源乡福源农村社区居民邹阿丽高兴地说。
在柘荣,像这样一个深受居民欢迎的法律咨询服务处——“法律诊所”,当地居民亲切地成为“律师事务所”。
2014年11月,在福建省宁德市法学会的指导下,柘荣县法学会尝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服务群众工作之路——设立社区(村)法律诊所。
因地制宜办“诊所”
目前,柘荣县已在9个社区(村)试点开办了“法律诊所”。“诊所”聘请律师、法律专业师生、社区(村)工作者、志愿者,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及和宣传法律知识等服务。
在这里,群众可以咨询烦心事,免费享受法律服务, 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法律问题,如社保、医保、低保、再就业等惠民政策的落实;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以及医患关系、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问题,单靠乡镇、社区来调处,有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如今“法律诊所”应运而生,顺利“开张”,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去处。
同时,柘荣县法学会还联合“草根和事佬”工作室,邀请政法部门退休干部、老干警、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老党员以及德高望重的“草根和事佬”加入“诊所”,发挥其在调解纠纷、清洁家园、便民就医、扶弱助贫、科技服务、政策答疑等方面的作用。
服务到位解民忧
据了解,“法律诊所”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体,设“法律普通门诊”和“法律专家门诊”。
“法律普通门诊”由2名司法助理员,每逢星期一、三集中“坐诊”,主要以小纠纷、小求助、小申诉、小信访为主,重点是解决低保、医保、家庭邻里纠纷等问题。
“法律专家门诊”则由律师定期“坐诊”,主要以房屋继承、房屋产权、财产归属、家庭婚姻、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法律专业问题为主。“法律诊所”公布了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并制作联系卡分发给社区居民,只要群众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或上门“出诊”。
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网格化服务平台,开展“网络义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法律援助。
诊所运行有保障
在不断实践中,柘荣县法学会还健全完善了社区(村)“法律诊所”首问负责机制、联动机制、信息互通制度和考核考评机制等系列制度。
其中,特别明确了“法律诊所”工作人员的“坐诊”值班情况、纠纷调解数量和调解成功率、当事人满意度等为绩效考核依据,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同时,该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等领导多次深入“法律诊所”,现场检查督导“诊所”运行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群众拍手叫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法律诊所”成立以来,重在服务身边的群众,解决他们身边的纠纷,得到了群众的拍手叫好。
去年,曾玉凤老人在经过东源村龙山安置房后面道路时,被房主林步华在建房子的楼顶掉下的砖头砸伤,送医缝了十多针,在医药费的赔偿问题上遇到了麻烦。2014年12月26日,曾玉凤的儿子赵郑全来到“法律诊所”,向当日“坐诊”的东源派出所民警徐琦尚倾诉。了解情况后徐警官找到房主林步华,对其进行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制教育。通过教育,林步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全额赔付医药费,压在曾玉凤老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法律诊所”像这样通过警官、律师解决棘手法律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自成立“法律诊所”以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在120人次以上。通过开办“法律诊所”,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节约了行政资源,减轻了群众盲目上访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居民有问题主动到“诊所”寻求法律咨询的多了,无谓上访人次、数量明显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