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晨夕法律服务中心参与普法新媒体建设运行机制的探索(二)

四、对策和建议 

(一)搭建平台,拓展宣传途径

    一是晨夕早期定位于专门从事老年人与青少年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法律研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变大、人口密度集中,居委会、办事处等基层的社会职能被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人口的流出削弱,流动人口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难题,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纠纷、违法犯罪事件的高发人群。今后,晨夕的普法宣传工作也将重点辐射到这一群体。二是针对社会中因经济困难请不起商业案件律师、但又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夹心层”,晨夕专门与北京市九洲律师事务所联手打造了“2000元”案的法律援助案件。然而随着市民法律意识增强,不仅“夹心层”对法治的需求增多,商业案件的诉讼也随之增加,很多律师已无暇从自己承办的案件中分出更多的精力,办理“夹心层”的案件,也更无暇将其办理的案件整理成案例。今后,晨夕可将加大“2000元”案的宣传和补助机制,吸引西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律师参与到夹心层案件的办理中来,号召律师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践行社会责任。三是以全区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群众性主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微博、微信、橱窗、杂志和普法网宪法宣传教育和以案释法工作。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定期发布典型案例。播放格调健康的普法微电影、动漫等网络法治文化作品,主动用法治观念引导网络舆论,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渠道。

(二)重点扶持,规范运行机制

    一是广泛宣传,加强指导。加强晨夕等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认同感,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和媒体报道,使百姓认识到公益法律服务机构的优势。同时注重引导和把关,充分利用晨夕等社会公益资源,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二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晨夕这样做出一定成绩的公益服务机构,可适当加大投入,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可通过区律师协会,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配合,既可以解决稿源问题,也可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三是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规范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工作意见,明确媒体公益普法义务,推动落实大众传媒普法责任。建立双方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和培训会等,研究、探讨项目的推进。晨夕定期向区法宣办提供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和工作小结。截至20153月,区法宣办与晨夕签署的委托合同已运行完毕,一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将签署新一年的委托合同。在合同中,将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晨夕的普法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三)扩大受众,强化新媒体的普法作用

    截至目前,西城区已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普法微信“晨夕法律服务”、普法微博“北京西城”六五普法板块、西城区法律服务网、普法微电影等,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但是,如何更好的运营好新媒体,扩大法治宣传力和影响力,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积极开展互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的受众面。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工作重点,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法律服务网站可以配合线下工作,相应的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如,国家宪法日期间,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关注着互动宪法话题,官方微博可以与博友互动微访谈等。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大力传播法治文化。在通过网络开展法治宣传中,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普法。如,前一段时间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热播,关于男女主人公婚姻是否有效问题网络上曾经出现不少律师的解读,在微信朋友圈受到大量转发追捧,像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法律解析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如何将自媒体运营的接地气、受欢迎,选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也是重中之重,下一步,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还应该多多从接地气的法律话题入手,扩大影响力。

    三是坚持贴近公众、服务百姓。普法是手段,服务群众是目的。从律师接待咨询总结经验来看,一些老百姓在遇到问题时、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找不到维护此种权益的正确途径。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适当增加服务内容,如指导百姓如何更好的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将依法维权的实践操作带给居民,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诉争途径,让矛盾纠纷、信访等社会矛盾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新要求,不断增强普法工作实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随着公众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日益广泛,新媒体普法建设必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希望通过晨夕法律服务中心新媒体普法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提升西城普法的受众和覆盖面,指导和加强全区各单位部门新媒体普法的应用,形成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互联互通的集群效应,推动全区新媒体普法更加规范、有序、深入开展,为西城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城区司法局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