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宇:人民调解的“和谐之星”

  在北京市延庆县的四海镇,青山绿水之间有着一片数千亩的花海,每年春夏季节,总能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赏。四季花海沟域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七条沟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一,因此,四海地区的稳定对全县乃至全市意义重大。

  作为曾经的四海司法所所长,张振宇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尽管2015年初,张振宇因调往儒林司法所而不再担任四海司法所所长一职,但他对四海镇司法行政工作6年的感情却没有随之而改变。

  在担任四海司法所所长期间,张振宇几乎每个月都要处理四五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20149月,因为工作突出,张振宇被市司法局、市人力社保局授予人民调解工作“和谐之星”荣誉称号。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311月,在排查过程中,黑汉岭村一位村民王某因帮同村张某盖房受伤,此事双方一直没有解决。王某担心打官司费时费力,称再没有地方管就到县、市上访。

  张振宇知道后赶紧找到王某了解情况,一边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一边积极找到张某和村干部,并对双方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通过讲法律、摆道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某赔偿王某1.85万元。一起有可能引发越级上访事件得到圆满化解。

  张振宇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矛盾纠纷往往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人民调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耐心细致,又要有恒心,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诚与友爱才能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

  为确保四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消除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张振宇紧紧抓住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并提出了“抓前、抓早、抓小”的思路和解决问题按照“遇事于前,制动于先”的工作原则,变被动为主动,发现不稳定纠纷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岔石口村的王大妈有两个儿子,老伴儿去世后,因为赡养问题,王大妈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张振宇知道后,来到王大妈家中,将其一家人召集到一起,开起了“圆桌会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赡养老人的行为,不仅会受到村里邻居的谴责,更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经过耐心细致地讲解法理、情理与道理,兄弟俩认识到赡养老人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并就老人的赡养问题达成了协议。

  在调处每一起纠纷时,张振宇坚持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他总结了“介入快、广动员、讲法律、重宣传、择时机”的15字调解工作方法,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

    从2009年开始,张振宇一直在基层司法所任所长。在处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方面,张振宇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

  他从基层基础工作入手,积极规范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仅建立了规范化的调解室,还制定了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和调解员工作守则等相关制度,并且全部公开上墙。人民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民事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的延伸”。

  “现在村里矛盾比较多,司法所的几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每个村成立这样的组织,让矛盾在村里就得到解决,更有利于稳定。解决不了的司法所再进行调解,这样矛盾纠纷解决的效率也提高了许多。”张振宇说。

  在搞好硬件设施的前提下,针对基层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欠缺、调解技能不足、调解成功率偏低的实际情况,张振宇还积极采取业务培训、开展调解经验交流和组织到法院进行旁听等形式提升调解效能。

  “这样不仅提升人民调解员的知识水平和调节技巧,还有效地健全和织密了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张振宇说。

  在张振宇的积极努力下,四海司法所与延庆法院永宁法庭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席会议,与工商所建立了联合调解机制,与派出所积极开展民调进所活动,有效地尝试了一个以调解机制为核心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两年来,共开展部门联合调解15件,成功化解13件。

“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

  基层调解工作需要耐心,还要面对很多不解和非议,但在张振宇眼中,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

  “基层调解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老百姓,目的就是化解他们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张振宇说。

  在调解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当事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被当事人误解的情况。对此,张振宇说:“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去解决。”

  2015年初,张振宇被调到了儒林司法所工作。尽管换了新的工作环境,但是他的初心却不曾改变。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份工作,每当成功调解一起矛盾纠纷,心里都会感到欣慰,这也是我坚持的动力。”张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