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创业者“提前”寻求法律服务
咖啡馆里的“律所”
北京中关村大街上,全国知名的海淀图书城已经被设计时尚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取代。4月15日下午,年轻的创业者高鹏站在创业主题咖啡馆“车库咖啡”门口,这里已座无虚席。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一行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调研,很多创业者为此当天早上就来占座。
即使没有领导人来调研,车库咖啡馆也是“一座难求”。据同样身为创业者的车库咖啡馆创办人苏菂观察,创业已经成为全民话题。每天有超过200名创业者在车库咖啡介绍自己的项目、发布需求,寻找投资人。
高鹏告诉本社记者,他在这里筹划做一款手机客户端阅读软件,内容是发布从时事新闻到生活服务的各类信息。“这些内容会不会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听到这个提问,高鹏愣了一下,坦率地说他之前没考虑过。
高鹏考虑了投资、技术、销售甚至员工问题,却没有考虑过法律问题。这不是个别创业者的“失误”。中关村公益创业联合体创始人之一汪文新目前为北京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辅导,他发现,创业者忽视对项目的政策和法律评估是个通病。
正因如此,自今年年初起,来自中关村周边几十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成了车库咖啡馆的常客,因发现大部分创业者缺乏法律评估意识,他们干脆在这里主动营销法律服务。现在,车库咖啡馆已经和这些律师共建了“律师联盟”法律服务平台,将线上和线下的法律服务结合起来。
“重技术轻法律”将改变
重视技术和投资,轻视法律风险,这种创业倾向与中关村自身的发展有关。中关村集合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今年以来,中关村每天都诞生上百家企业。与新创办企业数量“井喷”同步增长的,是位于中关村的北京海淀法院的立案数量,该院每年审理的涉及中关村企业的各类纠纷不断上升。
显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新企业通过抄袭和简单模仿其他企业有著作权的核心产品,以低价竞争获得生存,一旦在市场上立足之后随即陷入被诉中。这种层出不穷的诉讼既拖垮了抄袭者,也消耗了被抄袭企业的大量精力,同时耗费了司法资源。
北京海淀法院民五庭法官曹丽萍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关村创业者通常集中于高新科技型企业,出身于技术团队,在创业之初无暇顾及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他们还常以技术团队的视角看待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曹丽萍审理的案件中,有不少微小企业的创业者曾是某知名企业的员工,参与研发了核心产品,创业者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自己的新公司使用而被前东家诉上法庭。曹丽萍常常听到创业者在庭审时辩解称:“这是我创造出的智慧成果,我有权使用。”他们往往没有“职务作品”的概念,也容易忽视自己和前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
在审理案件时,曹丽萍发现,还有一些创业者在被别人侵权后束手无策。很多案件的原被告双方有业务上的联系或者曾是合作伙伴,一方拿走了核心技术,另一方苦于没有进行过版权登记、专利权申请,或者没有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而无法举证。由于原告的诉讼经验积累不充分,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法院支持的比例不足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公平且有效地化解矛盾,法官也支持有合作基础的原被告进行调解。
辅导老师汪文新认为,创业者要用有限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解决大量问题,在排序时,有些创业者会将“不是眼前问题”的法律评估放在最后。这与曹丽萍法官的感受相同,很多微小企业的创业者最初对公司法律事务不以为然,公司没有法务人员也不聘请专职法律顾问,一旦出现诉讼后就显得惊慌失措。
比较乐观的是,这样的创业者正在减少。在中关村一家大型律所工作的孟律师半年来接待了大量创业者或有创业打算的人的法律咨询,她觉察到,年轻的创业者更愿意为法律服务付费。
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大军。曹丽萍法官认为,在新的创业环境下,法律风险意识强的创业者将显示出优势。孟律师则相信,专门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虽然目前不涉及传统诉讼业务,但未来将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