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建勋淡泊明志的专家型法官
“北京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法院 “商事审判业务标兵”、“全国最优秀法官”都是他的荣誉头衔;著作《保险法疑难新型案例判解》《新保险法经典疑难案例判解》在业界已成必学范本;他还是古玩鉴赏圈里的熟人……当这一切都归于刘建勋法官时,他笑谈自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当一名基层法官醉心于历史和人文时,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法学难以游离于历史和人文之外,注重逻辑和证据的严谨性的专家型职业法律人刘建勋同时又精通诗词歌赋、花鸟古玩,两者在他身上结合得恰到好处。
刘建勋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作为西城法院金融街人民法庭的副庭长,他主要负责保险类商事审判工作。
自1998年初任法官至今,刘建勋多年来专门负责审理重大、疑难和新类型案件。他也是北京市法院乃至全国法院系统内知名的保险法专家。
“北京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法院“商事审判业务标兵”、“全国最优秀法官”都是他的荣誉头衔;著作《保险法疑难新型案例判解》《新保险法经典疑难案例判解》在业界已成必学范本;他还是古玩鉴赏圈里的熟人……当这一切都归于刘建勋法官时,他笑谈自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最自然的回归
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业对于一名法学本科毕业的北京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刘建勋没有像他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一窝蜂地往国字头大企业和知名外企里钻,只在北京的法检系统里挑了三家,考虑到离家近上下班方便,他最终选择了西城法院。
刘建勋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北京当工人,母亲是德胜街道社区的财务人员,简单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简单的生活。在刘建勋的印象中,他的父母朋友不多,社会交往很少,与邻居们多年也只是保持着基本的邻里相处礼仪,并没有过多的来往。
受父亲影响,刘建勋自小饱读诗书,文史类的书籍更是最爱。母亲所在的德胜街道社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借回来一包书给父子俩看,没过多长时间,图书室的书就被他读完了一遍。
从小学到高中,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刘建勋一直是好学生。高考报志愿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就直接报了个法律专业。“我不太喜欢商业的东西,应该说是排斥。”刘建勋总会这样强调。选择法律专业虽然没有进行逻辑清晰的理由梳理,但有一点很明确的是,将来选择就业的时候,他想尽量避开与商业相关联的职业。
宁静致远的成绩
对于法学科班出身的刘建勋来说,那时候身边同事大多都是部队转业的老同志。负责“带徒弟”的老法官对他很看重。从通知审判当事人到调解,再到写判决书,都让刘建勋自己操作。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刘建勋都很感激,也正是由于遇上了一个对徒弟进行“放养式”锻炼的“无为”师傅,才让刘建勋早早就接触到了案件审理,进而因为压力不断给自己补课加码。
很多时候,刘建勋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翻案卷、查法条,练着写判决。他对本社记者说:“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所回报,如果你觉得自己收获得太少,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付出的还不够多。”
20世纪初,西城法院开始探索专业化审判,按照院里的统一安排,刘建勋开始审理保险纠纷和公司类纠纷。当时的他可能未必想到,正是这项改革,满足了他对司法审判活动专精并求的职业体验,同时打开了他向专家型法官成长的大门。
当时西城法院管辖范围中有闻名全国的金融街,是首都金融主中心区,金融资产占北京市80%以上,占全国50%以上。“一行三会”等国家级金融监管机构都在金融街,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也大都在这里。案件资源对法官裁判能力提升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对刘建勋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
一接触保险案件,刘建勋就发现保险合同和合同法上的合同完全不一样。当时国内的保险行业刚刚起步,大型保险公司也没有几家,研究保险法的人更是没有几个。为了找到答案,他辗转托人请教一位知名教授,但让刘建勋失望的是,这位保险法教授还是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
从理论到实践,刘建勋从头开学保险法的各种书籍。从台湾保险法读到日本保险法,从日本保险法读到德国保险法,如同海绵吸水一样,他的大量阅读渐渐找到了可以参照的轨迹。
“我们的保险法比较框架化、原则化,直接拿着判案也没问题。但当我开始对这个领域有研究兴趣的时候,就想把裁判逻辑说周详,发现光靠法条不行了,就得找资料认真想。”谈到法官从事司法审判实务研究的优势时,刘建勋总说,“我们作为法官,搞实践法学研究,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有一定认同度的话,就要找到别人没有找到、没有想到的问题点,发现并给出答案。因为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永远超出学者们的想象,案子不断会有新奇的东西出现,这就是法官的资源优势。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判的时候,就是学习研究的最大动力,因为所有的学习欲望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中进步”是刘建勋秉承的原则。2011年之前,西城法院审结的全部企业破产案件均由刘建勋法官承办。破产案件千头万绪,涉及的事实与法律关系十分复杂,一件案子的卷宗往往多达几十卷,是商事审判领域最具难度的案件类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建勋学习了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法规和学术著作。审理破产案件需要查阅大量财务报告,他就自学了会计学常识。
“著作等身”对于刘建勋来讲并不是夸张,20年的学习工作经验累积到他的学术文章中成就了个人专著3本,参与编写4部法学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参与5项最高法院重点科研课题,其出版、发表文字总量已经超过200万字。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建勋的上述研究与著述完全是在十分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余,利用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完成的。
幽默的“玩家”
作为微博达人的刘建勋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评价自己:“人四十,天过午,发渐脱,齿数补。功未成,名未瞩,不通今,不博古。恤妻儿,尊父母,友义山,师杜甫。乐渔樵,求风骨,工律格,长乐府。书乱翻,牌小赌,心可花,情必笃。远是非,皆乐土,莫贪财,少诉苦。”
唐诗宋词,刘建勋信手拈来,填写词牌是他的一大爱好。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常常用诗词调侃娱乐。刘建勋的同学表扬他照片照得很好,刘建勋一边解释照片的场景一边不忘自我表扬,“我引的是辛弃疾的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他曾对一位法学院的学生说,“多读书,尤其是人文和历史著作,这有助于提升判断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至于法学著作,反而不是一时之急,通过司考,有两年实践经验以后再读,才真有收获。”
由于刘建勋的史书读得很多,对各个历史年代了解得比较详尽,以至于他对古玩鉴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当看到一些不符合历史时代特征的古董或者器皿,刘建勋都能辨别一二,道出原委。在圈子里常常有人请他给“掌眼”。
一张一弛,刘建勋每天晚饭后会拿出一个小时“娱乐”,精心伺候他的13只鸟和3只龟。先给乌龟泡上澡,再去一只一只地给鸟喂食,那边喂完了,再回来把乌龟捞出来,给它们填饱肚子。这中间的空当,刷刷微博,和大家聊聊鸟种。
这种娱乐的“玩家”也玩出了名,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能识别普通常见的鸟,刘建勋却能对那些鸟虫小动物们如数家珍,门纲种属都“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