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亟须重塑公信力

官方基金会危机公关乏力,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不及格”

 

    围绕着公益慈善组织的种种争议,一些全国性公益慈善社会组织遭遇的信任危机,几乎都与公众质疑财务不透明有关。

 

  郭美美网络炫富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同时也引发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受到质疑,像上海红十字会“餐饮发票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小数点风波”、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内幕被披露、嫣然天使基金被举报等,这些事件一时间将公益慈善组织推向风口浪尖。

  社团组织信息透明化,因为公共事件频发而成为公众的迫切需求,慈善组织如何利用危机公关重塑公信力,也变成整个公益行业良性发展面对的问题。

  

官方基金会危机公关乏力

  “中华儿慈会处理危机公关的应对机制比较滞后,相关人员在回应公众质疑时官方意识太强。”

  不久前,公益志愿者小石在新浪微博遭遇了这样一件事。一家公益机构发了一条为某人募款的微博,网友纷纷转发。小石发现微博内容表述不清,便在评论中提醒对方,却招来谩骂。

  “对这个公益机构我不了解,从头到尾我也没有用任何过激的语言,结果他们却选择了语言暴力。”小石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回忆,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但他看出当下一些公益机构在应对公众质疑时,危机公关手段还不成熟。

  相比发达国家公益组织历史悠久,中国公益机构近几年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公益机构已达3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400多万人,但许多慈善机构甚至是官方基金会,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常常措手不及。

  20121210日,广州媒体人周筱赟微博发帖,指责中华儿慈会《2011年度报告》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中有48亿元资金神秘消失、涉嫌洗钱;中华儿慈会当天做出财务“小数点标错”的说明与致歉。两天后,质疑者周筱赟冒着漫天大雪,与中华儿慈会有关负责人在京进行面对面对质。半小时激烈交锋后,双方发现:无论质疑者还是澄清者,其实共同面对的是一本不完整而且行外人看不懂的账本。

  公益机构的账单如何晒,才不至于是公众眼里的一笔糊涂账?如何追究公益审计失职……对此,好人好事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范志明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中华儿慈会处理危机公关的应对机制比较滞后,相关人员在回应公众质疑时官方意识太强,在应对这样的危机时,应该有专门负责人以诚恳的态度详细解答民众的疑惑,而不是抛出专业名词,让公众更加质疑。

  公益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突发危机对于基金会来说并不常见,危机出现后,基金会往往疲于应对,比较被动。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中华儿慈会秘书长王林曾向媒体公开表述:“20121210日,突然接到一个短信,说网上有一个你们的报告,涉及48亿元的洗钱。这种事情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我们基金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基金会,才成立刚刚3年。大概在一天之内有一亿多网民、接近400家媒体转播,而过去请记者都经常不愿意来。公安局都来了,说帮你们维持一下秩序。我们没有遇到过这种架势,的确也没有应对的经验。”

  不仅质疑儿慈会账面问题,201416日,周筱赟还向民政部实名举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专项基金“7000万善款下落不明,涉嫌巨额利益输送”的问题,2014812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布调查结果,“未发现举报人所举报的问题。”

  319日,周筱赟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称:“公益组织受到公众质疑,不是靠赌咒发誓来澄清的,而是靠公开财务数据来澄清。我用财务报表这样的确凿证据揭露中华儿慈会账面上竟然有高达48亿现金流动,中华儿慈会宣称是小数点点错了,如何让公众信服?中华儿慈会刚开始说第二天就公布银行流水单,到第二天却说怕公众看不懂所以不公开了。为什么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定的财务报表小数点会点错,至今还是个谜。”

  此外,周筱赟还向记者透露,他用财务数据质疑高达5300万以上善款去向不明后,嫣然天使基金只会赌咒发誓说自己没问题,但就是不公开财务数据,李亚鹏甚至说嫣然没有更多公开义务,民政局则答复说这是商业秘密不能公开。

  

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不及格”

  李连杰通过个人微博进行调侃式回复,但这些回应不能阻止大部分网民的质疑。

  除了官方基金会遭受质疑外,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度也令人担忧。

  315日,《2014年度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榜单》发布,报告称内地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连续2年不及格。

  通过互联网采集1300家民间公益组织的相关信息,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项目工作团队经过科学计算后,形成了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榜单。根据计算结果,公益组织透明指数平均值仅为27.87,为“不及格”。其中,财务透明度得分最低。

  因为捐款项目等信息的模糊,公众缺乏对慈善组织的了解,不信任的情绪便从网络这个切口爆发,进而导致了更加深重的信任危机。在中国,捐款人在慈善机构官网的查询系统上往往只能查到善款是否到账,而对捐款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根本无从知晓。

  记者了解到,审计署每年会对慈善机构的捐款支出进行审计,而对所募集来的善款和物资却没有进行过多的审核。此外,一些民间慈善组织也表示,出于保护商业秘密,机构没有义务向公众公示财务收支情况和项目支出情况。

  20134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香港演员李连杰创立的壹基金获得捐赠者的大部分捐款,这也是由于媒体舆论场对官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所致。可是仅过去一年,网络质疑对象,便换成了民间慈善机构翘楚的壹基金。

  2014422日,微博粉丝30万的“四月网”通过官微质疑壹基金对雅安地震善款的处理:“截至2014420802分,全国219家基金会参与雅安地震募捐,接收社会捐款16.96亿元,目前已支出款物6.45亿元,占总收入的38%。壹基金收了近4个亿的捐款,目前拨付4000万元,仅占9%。”

  当晚,壹基金秘书长杨鹏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回应:灾后重建项目,有一个自然时间跨度,吸取过去国内一些因求快赶时间而导致救灾项目质量出问题的教训,我们认为对捐赠人最负责的态度,是实实在在做项目……

  李连杰也通过个人微博进行调侃式回复,但这些回应也不能阻止大部分网民的质疑。

  目前,中国还没有制定慈善法,各地民间组织注册登记遵循行政管理办法或条例不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在登记注册、财务管理方面没有条例、制度可以遵循。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降低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恰恰有助于民间公益组织成为慈善公益事业‘透明的钱袋子’,从而为社会提供有保障的优质服务。目前《慈善法》正在加紧出台,民政部也正在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

  以周筱赟为代表的不少人士都在呼吁慈善法尽早出台。他对记者说:“我揭露公益问题,不针对任何个人,我和李亚鹏没有私仇。我希望推动公益制度建设,即以立法形式确立公益组织的强制财务公开制度。我现在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出台规范公益组织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公益组织应该公开财务,慈善法草案也在制定过程中。这就是个案推动制度建设。”

  

谁来遏制公益乱象

  公众希望知道每一分善款用在哪里,公益慈善组织则认为,按照现有制度规定,自己已经尽到了信息公开义务。

  在许多人看来,公益组织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财务公开,捐赠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并且欢迎公众全程监督,从而建立良好的公信形象。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该文件指出:“我国慈善事业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直依靠行业自律、接受大众道德评判的公益事业,终于离慈善立法更近了一步。作为近年来两会的热点,慈善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慈善事业要想更加健康地发展,还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不可否认的是,《意见》的出台是一个可喜的信号。不过,光有文件远远不够,慈善法的出台尚需时日,需要立法来确认公益组织的强制财务公开制度。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围绕着公益慈善组织的种种争议,一些全国性公益慈善社会组织遭遇的信任危机,几乎都与公众质疑财务不透明有关。公众希望知道每一分善款用在哪里,公益慈善组织则认为,按照现有制度规定,自己已经尽到了信息公开义务。

  此前在一次慈善立法高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目前社会上对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提出质疑,要求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甚至要求披露详细的财务信息,已经成为“屡试不爽的法宝”。

  金锦萍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公益慈善组织立法强制要求信息公开。毫无界限的信息公开,抹杀了慈善的组织性和专业性,“还要审计和会计师干什么?”慈善组织披露信息必须是对等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发起人师曾志则表示,慈善立法不仅是简单的立不立、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看它能否积极地激活社会的活力,帮助政府排忧解难。而社会本身是具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不仅能够让社会自治,去解决政府失灵的社会问题,还能够让百姓之间互相帮助,解决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