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卖官,钱入私门

建立西晋王朝的司马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它能够取代曹魏,依靠的是各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西晋王朝也必须维护和调节各世家大族的利益。九品中正制正是调节世家大族之间政治关系的平衡器,所以仍旧被沿用,但是其最初以德才品评士人的意义完全失去了。

据《通典·选举二》记载:“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因此,西晋的选官全被中正控制,吏部仅剩下使用权;而更重要的是,籍贯与父祖的职务成了仅有的标准。这样一来,能够进入仕途而做高官者,自然都是所谓门第高贵的世家大族子弟。于是,西晋官场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这般地步,吏治自然随腐败而溃坏。既然门第是决定能否入仕和官位高低乃至清浊的标准,那么世家子弟便无须培养品行与提高能力,做官以后也不必操劳政务;而庶族与寒门子弟要想入仕做官,就只能去攀附高门,贿赂权贵。正所谓“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晋书·刘毅传》)。这样,西晋建立之初,贪污腐败的风气就已弥漫官场,卖官鬻爵司空见惯。

对此,西晋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与司隶校尉刘毅的一段对话即是很好的注释“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