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委书记权限改革举步维艰
县委书记成为腐败重灾区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政策“不合脚”?中央频频采取应对措施,为何刹不住腐败书记的“自杀”之路?县域之治,难在哪里?
2015农历新年的爆竹还没响起,有关县委书记的消息却“不绝于耳”。
1月14日,河南省宝丰县县委书记刘书峰被纪委带走调查。同日,安徽省寿县县委书记张绪鹏涉嫌严重违纪被纪委立案调查。而仅仅12天后,据安徽郎溪县政府通报,县委书记邵建华溺水死亡。
“人品”往往靠不住
县委书记之所以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与其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强固的政治文化传统,县级政府成为“上达天庭、下关民生”的节点。在教育管理和医疗卫生管理甚至土地征收方面,县级政府是最重要的权力主体。
“正因为如此,县级政府及其主政长官的权力远非一般的县处级干部可比,甚至上级政府众多更高级别的官员也难以望其项背。”中国海洋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教授郑敬高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谁不听招呼,我就拆他的位子,搞他的帽子,砸他的饭碗。”“落马书记”朱应求如是说。而河南上蔡县,“落马书记”杨松泉也曾感慨:“没想到县委书记有这么大的权,能管这么多的钱。”
如果县委书记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和约束,县域的治理就等于失去安全保障。反观过去十几年,“白宫书记”“千万县令”“最牛县委书记”“报销王书记”等一系列标签说明,“权力很大”的县委书记更容易“失控”,他们无一不风光一时,旋即却付出惨痛代价。
“县委书记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个人素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如果这个人的权力欲望很重,私心很大,并且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做事情专断武断,那坐在县委书记这把椅子上,很容易腐败。”
以涉嫌“卖官”而遭逮捕判刑的湖北监利县原县委书记李吉高,用人方面就非常武断,曾引发监利官员的公开不满,但一句“我不提拔这些人提拔谁”,众官员便噤若寒蝉。
“还有一个条件,如果当地的政治生态比较开明,而且长期以来县委班子里面有一种集体决策的氛围,敢于提反对意见,在这种环境中,会抑制腐败现象。但是,仅仅靠‘人品’肯定是靠不住的,我们还是要建立制度。”
县治环境监督失控
“县域吃请、送礼成风,而最终都是公款消费;特别逢年过节时,收点土特产品、购物券、代金卡人情往来,也不好拒绝,久而久之胃口越来越大,享受的苗头不断助长。”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纪委书记张旭从纪律检查角度进行了分析,“2006年河南省西华县‘落马书记’栾蔚东,在中秋和春节收到的礼品就达80多万元。”
其实,制约县委书记权力的第一责任人,恰恰就是纪委。王岐山在2015年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中也反复敲打纪委部门:“再不作为,咱们就要算算账了。”诚然,中央纪委打“老虎”的速度并不慢,那推到县级身上,是否有效?
对此庄德水说:“省级纪委职务比较高,对中央的反应也比较迅速。到了市和县,就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态。越是到基层,‘人情’社会越复杂。而同级纪委又面临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在谈到政治生态时,郑敬高也指出:“县治环境是一个熟人社会,不仅官场盘根错节相互牵连,就是任意一个普通百姓,也很容易寻找到能够为自己说话的干部,基层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容易使政策‘变味’。”
“重大决策”导致腐败高发
除纪委之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是十八大确定的几种主要监督形式。
“党内监督应该是最有效的监督,因为下级要对上级负责。”庄德水说。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情况,“空间距离大”变为党内监督的一道天然屏障,“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下级对上级的一贯做法。而在政策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很早就发现了此类问题。为了上级能及时发现县委书记队伍中的问题,200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巡视、谈心以及听取意见,较为详细地规定了上级党委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工作。
郑敬高对此表示担心,他认为现行考评办法还不能发挥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制约功能。“毕竟这不是常态,且可以人为操作。”除了中央巡视查处的重庆市铜梁县委书记高必金案、江西安远原县委书记邝光华案等,上级领导的查处成效还是微乎其微的。
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集决策权、人事权、财政权于一身,导致权力过大。因此,制约权力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其实政府的“手”更快一些。自2009年开始,中央将“三重一大”和一把手“五个不直接管”广泛应用在各基层领导班子中。
“从运行情况来看,还是存在问题。”庄德水说,“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还把握在县委书记手中,工程建设算不算重大?人事任免算不算重大?重大决策,也是导致腐败高发的决策。”他同时表示,“就算重大决策要党委会集体表决,甚至党委书记要‘末位表态’,但其他党委会成员仍然会‘揣摩其意’并且‘投其所好’。”
“眼下可以做的,是继续对腐败官员保持高压态势。”郑敬高说,“从长远的观点看,还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县级政府不能再有不能向社会公开的‘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