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收作弊”,弊在何处?
近日,多名学生家长和市民反映,1月中旬,潮州湘桥区接受“教育强区”省级督导验收,学校各出“奇招”:城南小学为让班级人数达标,组织数百“超编”学生冒雨外出“参观”;有学校临时组织学生外出看电影,或紧急调整课时表,或装饰美化校园等。
明眼人都看得出的弄虚作假,当地教育部门言之凿凿“纯属巧合”,且已批评学校。但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之下,真相越发清晰,这些“奇招”,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原先大言“巧合”的教育部门主政者也终于坦言,创建“教育强区”能争取到上级补贴,能给当地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带来很大好处。
或许不应该去否认或去诘责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创建“教育强区”,为改善教学环境所做的努力,正如论者所言,面对“考核”“评比”“创优”“创强”“争先”里一些不切实际的“硬杠杠”“神指标”,面对通过验收后的巨额财政补贴,一些地方很自然就使出了弄虚作假的歪招。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也才有频见报端的油漆绿化、公路种麦等闹剧。
那么一个更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已然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就始终不能祛除这个毒瘤呢?这恐怕还是与当下过于机械、片面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偏狭的政绩思维有着深刻的关联。
于此而言,要破除类似验收作弊的乱象,必须从根子上祛除这种乱象的现实土壤,必须打破现实评价体系中的“硬杠杠”或是硬指标逻辑,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评价验收机制,尤其是政绩评价机制,更需要来一番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