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V们的“网络寒冬”

    在“净网行动”中,互联网领域重点整治了个别网络大V的混乱格局,重塑“两个舆论场”的共识度。对网络“大谣”的打击、抓捕和审判都是通过严格的法治程序,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部门通过媒体对外公布案件进展;对“大谣”的定罪由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一呼百应的情况已不多见,越来越多的网络大V(微博认证用户)渐渐隐去抑或消失,这或许意味着微博时代的即将结束。

曾几何时,微博让网络大V成为风云人物,一条发言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粉丝的转发,令大V如同拥有了自己的报纸一般。然而他们起步于斯,也止步于斯。

2014年开始的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在互联网领域刮起了一场舆论风暴,也让网络大V此前所积蓄的凝聚网络的力量瞬间消解。

如今,大V的风光早已不在,就连大V这个词似乎也由中性变为贬义,如同一只烫手的山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201410月,因吸毒被拘的大V宁财神在出狱后,以50元人民币把微博“卖”给了和菜头,只留下一句“之后,此账号一切言论皆与本人无关”的留言便潇洒而去。

进入网络,大V李开复、李承鹏等的微博已无法找到,不免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究竟,他们在网络上是否存在过?

对大V们来说,在2014年,他们无疑迎来了一个最寒冷的冬天。

微博仅存“无害植物”

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不久,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大V这个词汇,大V们各个皆拥有众多粉丝。

微博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你的粉丝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你就是CCTV了。”

V的一言一行乃至一颦一笑,从微博场到社会话语场,从网络领域到现实世界,其所起的作用相信每一个网民都曾见识过。

赵薇诞下女儿后只留了一个“哇”字,半小时之内吸引了超过1500粉丝留言,韩寒第一条微博仅是个“喂”,立即有评论上万条。

网络大V都是网络世界的活跃者,他们中从不缺少愿意针对公共事物进行批评的建言者,也有人称之为“意见领袖”。敢言、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是他们的特质。

事实上,微博所拓宽的舆论场,吸纳了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律师、媒体人、主持人、公益人士、政府官员等等进入其中。这些本来分散的社会角色,被聚集在一起,相互激发燃起介入公共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热情,并迅速成为微博空间新的意见领袖。他们占据信息高位,引发话题、设置议程,成为微博话语的“触发器”“过滤器”及“扩音器”。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就曾研究发现,2010年影响较大的74起微博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网络大V的发言被认为是微博兴起几年来对公众舆论场的一个贡献。

然而得到好评的同时,同样招来了愤怒。网络大V也成了最重要的警诫及批评对象。

潘石屹微博质疑PM2.5,环保局领导发了火:“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有关部门的人也曾找到任志强,讨论主题是如何“利用”微博,对方很明确地告诉他:“不希望把微博关掉,而认为微博应该成为被正面利用的东西。”首都网警曾郑重提醒过李承鹏等大V:“作为公众人物,请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违反法律法规的,我们将依法处理!”

此外,陷入“转谣质疑”风波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则搜索了自己的1.3万余条微博,又请了两家微博爬虫公司,检测是否曾转发造谣者“秦火火”的微博。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不忘定义自己,以求被公正对待,“我就是一株无害植物嘛”。不过,现在李开复的新浪微博也已不复存在。

剪断谣言的翅膀 

净网行动来势凶猛,大V是最早领略的群体之一。20144月,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启动“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让这场风暴变得更猛烈。

从网络推手“秦火火”等人被捕,微博红人薛蛮子因涉嫌嫖娼被拘留,互联网随之掀起一场“打谣”风潮并引发连锁效应。新华社刊发评论《谨防大V变大谣》,呼吁大V们要“发出‘好声音’”,切勿“给谣言插上隐形的翅膀”;《求是》杂志子刊《红旗文稿》发表评论:“整治网络谣言必须出重拳,要敢于打‘老虎’、管网站。”

事实上,早在2013年,以薛蛮子的嫖娼事件为标志,在央视的直播悔罪镜头之下,大V们有的嫖娼,有的吸毒,这种“自污”行为令他们早前所集聚的网络魅力,瞬间消失殆尽,同时数以百计的网民因“造谣传谣”被处理。

也有些大V在言行方面道德值颇高,自律甚严,但他们同样在公众视野消失了,有的是在几大门户网站的平台号被删,有的不知所终。

少数幸存的大V则现状凄凉,从最初热衷于参与公共事件,到转向自己的小圈子偶尔发些心灵鸡汤,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谨言慎行已成为大V们普遍达成的共识。

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

据统计,2014年,为了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针对网上突出问题,中央网信办在互联网领域共开展了包括“净网2014”“剑网2014”“打击伪基站”“铲除网上暴恐音视频”、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治理等20余项专项行动。

经过集中整治,现在的互联网网上舆论生态明显好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互联网趋于平静。

就在201412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发文称《两个舆论场趋于交集》。他表示,2011年,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有交集也有隔阂。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经常存在较大的分歧。如在上海杨佳袭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浙江温州钱云会案等热点事件中,社会舆论撕裂严重。

三年半过去,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网通过舆情监测发现,“两个舆论场”的交集和共识度有显著增强。比如反腐,打虎拍蝇;比如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改进党风政风;比如户籍、教育、计划生育、劳教、司法、央企薪酬等方面的改革,社会各界有高度共识。2014年以来,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进一步加强融合,网络舆论共识度与政府认可度双双快速上升,网络舆论生态步入正轨。

■专家点评: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认为,对于破坏互联网秩序的“大谣”的审判和定罪,完全是依据现有法律,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