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牵住司改的“牛鼻子”

    20146月,上海市的司法改革方案率先得到中央批准。随后,广东、湖北、吉林、青海、海南等其他五省试点方案相继完成。

    2014年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一共召开八次会议,三次直接与司法体制改革相关,并专门通过了6项意见方案。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意味着,在中央的部署下,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步入了深水区。

依宪执政:

法治建设的重大突破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宪法”一词出现十余次,依宪治国第一次载入执政党的最高政治文件。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01411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宪法应如阳光一般,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它的讨论也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廉希圣所言,应该是日常而持续的。

    新年伊始,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先后对话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廉希圣三位宪法学者,与他们畅谈首个国家宪法日带来的感悟和对法治国家的展望。

不因个案否定法治进步

    记者: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之前,有一组数据显示,被随机调查的人员中只有15.7%的人完整阅读宪法,这是否说明公民宪法意识有待加强?

    周叶中:我基本赞同这组数据反映的现状,大部分人不了解宪法,这是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公民认为宪法离自己比较远,很少主动去理解它。在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里,大多数人也只记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句。甚至我们的大学生也极少有人将宪法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然而,美国的中学生读的第一部书就是美国宪法。很多人过去不把宪法当法律,不把它当作一种政治伦理的要求,因而只有简单的了解,缺乏完整的认识。

    记者:宪法日和法制宣传的区别在哪里?

    周叶中:国家宪法日本质上区别了法制宣传的一般性,其背后对宪法的强调说明其地位更加受到重视。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切实做到法治,进一步树立宪法的权威。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一些冤假错案的存在?

    周叶中:类似的一些个案确实存在,应该追究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不能再发生类似事情。我们特别要注意通过制度环节,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媒体往往因为一两个案件而否定国家法治进程的现象,细究原因,多是此前的维稳导致的后遗症。但总体来讲,中国法治建设还是在进步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常的态度。

反腐是宪法实施的体现

    记者:如何看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张千帆:首先,国家宪法日代表着“82宪法”通过的日子,也是名正言顺。其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宪治国提出来,体现这届政府对宪法是比较重视的。

    记者:以往宪法为何没有得以真正实施?

张千帆:宪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仅成了纸面上的内容,老百姓就不会关心,因为跟他的实际利益没有关系。主要是意识上的原因,老百姓、领导干部对宪法都不重视。比如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有的国家领导人被免职是明显不符合国家宪法的,但是有人还是照样做了。

改革开放以后,宪法意识逐步得到增强,法律得到了重视。其实大家也知道,宪法之所以得不到落实,主要是因为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接受,政府也不愿意遵循宪法,担心权力的手脚被捆住。一旦宪法得以真正实施,各级官员的寻租空间也会被大大压缩。

记者:宪法的实施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千帆:近日看到报道,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被中纪委人员“带走”的消息,结合近期的一系列情况,表明我国的腐败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宪法和反腐的关系其实很直接。目前,反腐是由党内纪检部门来做,是选择性的反腐,人手太少,全国有那么多地方不可能全部查得过来。

其实,自上而下的反腐有一定局限性,应该鼓励自下而上的反腐,让民众参与进来。因为贪官污吏最后损害了民众利益,人民对反腐其实兴趣更大。如果实名举报会遭到迫害,或者不受重视,这样自下而上的反腐就没法进行。

反腐最终手段之一是宪法明确规定的人大制度,从源头上封死贪官的仕途。一旦选民把人大选举搞好,而不仅是做样子——官员是人民选举而不是上级官员任命。如果只是任命的话,买官卖官的市场就很容易产生,没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反腐问题。根本上说,只有把现在的宪法实施好,才能彻底地解决贪污腐败问题。

宪法的树立

只有时间没有时间表

记者:作为参与制定“82宪法”的法学专家,你如何从依宪治国的角度看待宪法?

廉希圣:我们的宪法是依据中国国情设立的,没有照搬国外的宪法。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多部宪法中,“75宪法”“78宪法”与“82宪法”是不能相比的,“82宪法”继承的是“54宪法”,相比以往完善得很多。

比如,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把实行市场经济、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把尊重人权写入宪法,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这些内容都很重要。经过几次修正后,它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好宪法。

现在之所以要强调宪法的突出地位,是因为宪法发挥的作用在过去不理想,我们要借助国家宪法日,广泛地在人民当中宣传宪法,要让大家都懂得宪法是干什么的。

记者:如何树立宪法权威?

廉希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哪个中央部门重视就能解决的。

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第一是立法,现有宪法是一部好宪法,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出发点;第二是全民宪法观念的树立,它有助于法治思维的形成,用法治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第三是执法,即法院、检察院执法要公正,不能吃了原告再吃被告。国务院也要依法行政,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不能管。

宪法权威的树立只能给出时间,没办法给出时间表。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四中全会的亮点之一,更是法治建设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