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海荣:把正义的阳光带给每一个人
新年的阳光透过窗户,打在咸海荣的脸上,带来了新一年的温暖。然而,她急促的步伐却并没有因为要享受这片刻的惬意而放缓。
2015年,这是咸海荣进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的第3个年头,也是她法官生涯的第19年。早已习惯了每天紧迫而又不能慌忙的工作节奏,同事眼中的咸海荣,办起事来永远是那样的干净利落。
三次职业转变,内心坚守不变
从教师到律师,再转变成为法官,这是咸海荣1991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的三段职业经历。
谈起这些经历,咸海荣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对法律的热爱。她曾经在玉渊潭中学执教两年政治课,教学工作非但没有割裂她对法律专业的联系,反而促使她在发奋努力下通过了律师执业资格考试。
从教师到律师,这是咸海荣第一次的职业转换。
当时,她成功应聘了北京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律师事务所,收入令人羡慕。然而,在光鲜的表象背后,咸海荣也承受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酸楚与苦涩。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让她再次选择转换工作的原因,来自于她与法院打交道的所见所闻,也源于自己感受到的委屈与无奈。
咸海荣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跟法官解释案件细节时被打断,她也记不清因为工作挨过多少白眼,听过多少刺耳的话,吃过多少闭门羹。
咸海荣说,“感受”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最容易被忽略。咸海荣知道,当事人和律师所说的很多信息,法官根本没有听进去,而是先入为主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审案子。
“这让我特别生气!不仅好多想法没表达出来,而且觉得人格没得到尊重。”出于对法律工作的敬仰和尊重,她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个状况。也是自此,她萌生了当法官的想法:“如果我是法官,我绝不会这么做。”
于是,1996年,在对外经济贸易诉讼的博弈舞台上,少了一个据理力争的资深律师,却多了一个初入法院的书记员。
咸海荣的好友、北京市一中院法官金莙回忆说,她也对咸海荣放弃高薪的律师行业选择进法院充满好奇。在一起聊天时,咸海荣经常提到大学毕业时江平校长的临别赠言:“你们即将悬壶问世,切忌庸医杀人。”“不做庸医,秉公而断”,这也成了咸海荣的职业信仰。
思考位置转换,公平坚持不换
正是由于咸海荣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让她在面对当事人、面对律师的时候,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细致。
2012年5月,咸海荣接到了大学同学、律师宋红梅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一件趣事:在出差的火车上,几位律师聊起现在的司法环境和自己接触的一些法官,一位律师说:“我遇到过一位法官挺不错的,不仅办案清楚、公道,态度也很友善。”宋红梅忙问是谁,对方说:“叫咸海荣。”
听到同学的话,一种深深的幸福感从咸海荣的心里升起:“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一句肯定,就像一个加油站,给了我动力。”
法官价值的实现,和咸海荣与当事人沟通的方法密切相关。由于当过律师,做过当事人,她特别能体谅当事人的难处,也能够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
“最重要的是耐心。”咸海荣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2013年秋天,她在美国游历时,出于职业的好奇和习惯,跑到当地一家法院听审。
她对那位法官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友善,法官会慢慢地告诉当事人哪里不行、为什么不行。回国后,她给那位法官发了一封邮件,问他认为法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对方回复道:“patience(耐心)。”
“有些当事人比较偏执,抓不住重点,只有耐心地把所有话都听完,才能公正判决,也才能让当事人感觉到公正。”这封邮件里的这句话,给咸海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她多年来,也是这样做的。
就在2014年的12月4日,在国家第一个宪法日当天,咸海荣开庭审理了一起让她自己都为之感慨叹息的案件。
一对不孝的子女诉讼要求年迈的父母履行房屋赠予的承诺,然而咸海荣经过审理发现,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上面存在一定的逻辑错误。她与合议庭商议后认为,赠予行为是当事人的权利,在完成赠予行为之前,当事人都应该具有反悔赠予的权利。
咸海荣说,这个案件的审理,不仅是对年迈的两位老人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那对不能孝敬老人的儿女,想通过偷取隐藏关键证据而获得老人房产的美梦,如果获得了法律的支持,不仅法理难容,更有违社会公平与正义。
岁月职位更改,正义理想不改
谈起自己过往经历,咸海荣谈起了刚刚进入法院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天,她陪师傅去房山区一个村里调查取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危险。夜色漆黑,山路崎岖,他们的车出了故障翻进了山沟,万幸的是一棵大树挡住了翻滚的车,师徒二人才得以逃生。
看着报废的车,咸海荣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她问师傅:“我们这样做,值吗?”
师傅回答:“我们不去查,案子怎么办?法官办案追求的就是案件真相,为此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
朴实的语言,让咸海荣对师傅以及法官职业的敬意又增加了几许。她也深刻地认识到,法官必须以追求案件真相为己任。
商事法官接触的都是公司,标的上亿元的案件多得是,只要稍微倾斜一点,一方当事人都获益巨大。
一些企业的老总,其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的老板,在经历过咸海荣审案后,求贤若渴,对她说:“咸法官,要不你来我们公司工作?”
对此,咸海荣只是一笑。
在民四庭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个巨大的书法横幅,上面写着“铁面无私”四个大字。民四庭的法官告诉记者,那是当事人为了感谢咸海荣审案公正而特意找人书写送来的。
咸海荣说,这“铁面无私”四个字,并不是对她的赞许,而是对她所在的合议庭、民四庭的激励,这也是一个个普通公民对中国法官队伍的信赖与支持。
“每个案子都是法官的一张名片。”咸海荣相信,她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把公平正义的阳光带给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
谈及从事过的三个职业,咸海荣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我先后从事过教师、律师、法官三种职业,都涉及知识、理念、品德的修养和考验,我都能较好地适应并努力做好。在法院工作也会有烦恼和困惑,但对法官这个职业,我一直很喜欢,没有发生过动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仍然会当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