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城乡统筹新路径

  □本社记者 张晓娜

  面对15万农村群众的共同致富问题,两年来,甘肃省兰州新区通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助推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设立于201012月的兰州新区是甘肃省下辖的国家级新区,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

  然而自组建后,兰州新区也遭遇了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贫困。

  据了解,最初兰州新区所辖的54个建制村有13个是贫困村,贫困成为兰州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阻力。

  面对困境,新区党委将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作为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省的扶贫行动起步较早,2012年,甘肃省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省、市、县、乡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工作。很快,这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也叫“双联”行动)就成为席卷甘肃省各地的扶贫风暴,也成为兰州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

 “双联”行动得到了新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从“双联”的组织机构即可见一斑。“双联”有专网宣传,有领导小组,有办公室,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郭智强亲自担任“双联”领导小组组长。

 至今,兰州新区以“双联”行动为契机,开展扶贫工作效果初显。新区所辖建制村的贫困村数量已经由13个村减为9个村,整体脱贫4个村,目前新区尚有贫困户9093户,贫困人口32395人,贫困面为21%

 如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已经深入民心,新区党委班子据此达成共识:“双联”行动是新区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为有效途径,将继续常抓不懈,全力助力新区15万农村群众共同致富,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小宣讲团发挥大作用

  “双联”行动的最大亮点就是“双联政策宣讲团”,截至目前,该宣讲团已开展政策宣讲69场次,发放各种宣传书籍、政策宣传单3000余份(册),受益党员干部和群众3310人。

  可别小看这个“宣讲团”。兰州新区党委对“宣讲团”的功能给予了准确定位:即“宣讲团”不只宣讲各项惠民政策,更重要的是各级联村干部借这种形式倾听民意、解答百姓疑问、解决群众困难。

  “宣讲团应该是一把能打开群众‘心锁’、解开社会治理‘死结’的万能钥匙。”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双联领导小组组长郭智强说。

  郭智强是当初第一个代表宣讲团宣讲的,至今他还对当时的宣讲场面记忆犹新。那一次,他在西岔镇漫湾村用一个半小时就征地拆迁和民生保障等政策进行专题宣讲,现场近200名来自兰州新区54个建制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老百姓认真聆听,无一人离场。

  在郭智强的带动下,眼下,“双联”行动正在兰州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区“双联”办公室要求各成员单位进行对口进村宣讲,推动宣讲活动由点到面全面铺开,专题宣讲和入室宣讲相结合。在重点镇村就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开展专题宣讲,同时,发挥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优势入户宣讲。

  “只有跟村民坐到一块,才能把最基层的民情民意带上来,把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下去。‘双联’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郭智强说。

多元发展成合力

  “双联”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倾听基层的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把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令贫困百姓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在“双联”工作中,兰州新区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形成合力。各“双联”单位学习借鉴有关经验,帮助联扶村探索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股份合作互惠发展等模式,成立各种新型农村经济合成体。

   目前新区已经成立了合丰发种植养殖营销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企业15家。

   其中合丰发种植养殖营销合作社在西岔镇漫湾村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山旱地1250亩,政府配套8公里输水管道、打通6座涵洞、建成2座塘坝,实现旱地变水浇地。合作社前三年保底付给农民租金,以后随着土地收益逐年提高租费,并根据运行情况二次分红。同时,依托新区开发建设,区里就近输转劳动力9600多名,初步探索了一条农村多元发展的新路径,彻底盘活了曾经相对贫困的农村经济。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通过“双联”工作,分两批对区内199个有发展前景的镇、村集体企业给予创业扶持资金995万元,每个企业5万元。这一举措,使得新区的农村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在自家门口创业致富。

整体发展整村脱贫

   事实证明,兰州新区的“双联”行动由于扶贫面广,内容全部关系民生大事,极大地惠及了当地百姓。

   诸如旧城改造、村村通安全用水等都被列入“双联”工作重要任务,新区先后投资1028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107公里,解决了22个自然村1.1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以前我们喝的都是窖水,下课了,每个班的班主任都要在窖跟前给孩子们打水喝,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觉得很心酸。现在老师和学生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多年的希望终于成了真。”方家坡小学校长宗明祖说。新区实施的自来水“校校通”工程,不但解决了多年以来46所中小学校7000多名师生用水难、饮水难问题,还通过液化气炉、电热水器等措施,历史性地解决了所有农村学校教学楼热水供应问题,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好评。

  2014年,兰州新区更是提出“双联”16项任务,涉及百姓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截至目前,已投资7998万元建设小城镇到主城区的中川大道;投资800万元新修农村道路29.2公里;同时,开展园艺电焊、家政美容等职业技能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各类种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等宣传材料5000余份,提高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新区各单位还投资9800万元实施了生态经济林项目,整合扶贫、水利、文化等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了13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特种林(红豆杉)种植、万头生猪养殖等30多个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整体发展,使广大群众在融入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成为新区建设最大的受益者。

  村有发展,户有变化,村民在“双联”的路上越走越舒心,这一切,得益于“双联”。“双联”行动令兰州新村的贫困村多点开花式发展,呈现出整村脱贫、整体致富趋势,在此基础上,这里的城乡差距又进一步缩小了。

  “我们一直把‘双联’视为兰州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实践也证明了,‘双联’的确可以在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可以说,‘双联’使我们找到了一个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双联领导小组组长郭智强这样定位“双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