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志愿者抢救侵华罪证“活历史”
编者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本报特刊发两篇相关文章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悼念死难同胞。
关爱遇难者
抢救“活历史”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践踏中国领土,大肆屠杀、奸淫、焚烧、掠夺,制造了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南京大屠杀是其无数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一起惨案。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这一公然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时间在流逝,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也相继离世,关爱屠杀幸存者及抢救罪证“活历史”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南京“80后”青年文心于2008年发起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走访关爱活动,几年来,志愿者们陆续走访慰问了90多名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人,都承受过太多的苦难。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志愿者来到这些幸存者家中,倾听老人心声,排遣老人寂寞,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些帮助。同时,他们也记录下老人的记忆,留住铁的证据。
文心如今在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2007年12月,文心还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她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的采访。因为这次活动,她认识了一些大屠杀幸存者,也了解到部分幸存者的晚年生活比较清苦和寂寞。
“我觉得这些老人都是历史的铁证,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文心说,随后,她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媒体的镁光灯熄灭后,让我们用爱来点燃他们的心灯。”希望更多的人来关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倡议帖发出去后,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自发报名要求参与走访慰问活动,并表示愿意捐助经济条件困难的幸存者。
2008年初,走访活动正式开始。每到周末,文心就奔波在寻访大屠杀幸存者的路上。后来,她在“西祠胡同”网站上成立了“1213志愿者同盟”。2013年,她到民政部门为这个组织注册,因为阿拉伯数字不能用在社会组织名字当中,所以注册的名字改成了“雨花一爱一生志愿者联合会”。
访大屠杀幸存者,并不是那么顺利,没有资料、没有电话、没有家庭地址,“我就到社区去问,向老人们打听,后来走访了几个幸存者,就请他们再介绍其他的幸存者给我认识。”文心说,起初,有少数幸存者的家属不理解,因为我们不代表政府,仅仅是民间行为,他们甚至怀疑我们有其他目的,但接触之后,发现是真心来关爱老人,最终接受了。文心说,除了上门看望、陪他们聊天,志愿者们还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比如看南京城、重阳节登高、体检等。
回忆也是一种伤痛
受伤者撕裂的创口早该愈合,但回忆的痛楚仍碎裂人心。张秀红是文心走访的第13个幸存者。老人含泪对文心说:“我恨死日本人了,他们太坏了!”老人告诉文心,南京汉中门桥被炸毁,日军用中国人的尸体堆积成桥;日本人在草堆里发现躲藏的中国人,就用刺刀逼其出来,等人要出来,又点火烧草堆,逼人滚进火海,活活烧死。她被日本人强奸时只有12岁……听到这些,文心捂住脸,失声痛哭。
2009年1月,文心走访了94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吴秀兰。吴秀兰的两个女儿都在1937年中秋节那天被日军的炸弹炸死。吴秀兰的小女儿周美华告诉文心,老人一看到电视里有战争镜头,就会拿起枕头捂在头上,还一定要女儿也捂上。走访时,吴秀兰已分不清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现实,她看到家里的小玩偶熊,就以为是自己死去的8岁女儿,把小熊紧紧抱在怀里,把自己的衣服脱了包在小熊身上,一边包一边拍着它,“桂云,别怕,别怕……”听老人的家人回忆这段往事,文心忍不住又落泪了。
今年12月初,文心和志愿者王宁等人,带着网友们的捐款,再次探望大屠杀幸存者陈素贞。让文心悲痛的是,一年没见,陈奶奶已不认识她了。“她两颊凹陷,面色憔悴。”文心说,才一年的时间,老人的身体变得如此糟糕,让她觉得无比苍凉与无奈。
志愿者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幸存者还没来得及走访,就已去世了;有的再次回访时,也已不在了。“喂,您好,请问蔡秀芳奶奶在家吗?” “你找她干什么?”“蔡奶奶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是志愿者,很多网友托我来看望一下老人。”“谢谢你们,可她已经去世了……”
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正一个个离去。每念及此,文心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多看望帮助这些老人。“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给老人送去更多的温暖,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幸存者的行列中来。”文心说,“对我们来说,时间真的不多了!”
(作者就职于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