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海淀法院公开课有信心媲美哈佛公开课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录制的首批网络公开课在新浪、腾讯两大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这种司法文化创新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和普法,海淀法院也希望将网络公开课做得比“哈佛公开课”更受欢迎。
网络公开课的时代
今年12月由北京海淀法院推出的网络公开课包括“未成年人教育”和“劳动争议”两个系列,共10节,每节大约10分钟。
网络公开课其实属于“舶来品”。2010年春季,美国哈佛大学首开世界网络公开课,推出“幸福”“公平与正义”“死亡”等专业课程,此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5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也开始推行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的特点十分显著,它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视野,还为想学习但已离开校园的人提供了便利,因此,名校的网络公开课不仅拉近了人们与名校高水平教育的差距,还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打破人们对“教育”固有形式的传统观念。
国内最早应用网络公开课的不是大学,而是一家网站。2010年11月,中国知名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有1200集课程上线,用户可以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网易公开课产品经理陈衡鑫说:“网易公开课日均使用人次约为100万人次,移动客户端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1300万,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它受欢迎的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期待。”
2011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率先推出了国产网络公开课。随后,更多的网络公开课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11月,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网;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设立了面向学生和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公开课”网站。
此次北京海淀法院录制、上线网络公开课,是该法院践行司法公开、开展法治宣传的一项新举措。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海淀法院新闻办主任杨德嘉表示:“这次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内容和形式上,从基本的稿件到讲课出镜的法官,剪辑制作都是法院自己完成的,随着后面的制作等经验积累,我们也会尝试做一些变化,可能拍成短剧。我们虽然以前没有做过,但是和一些电视台的合作已经有了,我们提供真实的案例,根据案情,电视台请演员,我们参与办理的法官出镜讲解。”
杨德嘉说,网络公开课的拍摄都是法官加班完成的,大家对此都很有热情,拍摄前先选择主题,法官选择案例,然后自己备稿;没有专门的摄影棚,就利用现有的场地找合适的;场地、设备、技术、经验都和专业的有差距,法官对于讲课也没有什么经验,但大家都尽己所能,作出现阶段最好的课程。
海淀法院推出网络公开课,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表达新媒体时代下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的决心,以及不断尝试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良好愿望。
同时,网络公开课也是海淀法院展示法官良好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讲授网络公开课,使法官群体兼具亲和力和专业性的职业形象深入人心,拉近与社会公众的心理距离,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认可与支持。
杨德嘉介绍,未来海淀法院将以首批网络公开课上线为起点,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想,继续推出内容更全面、形式更生动且更具借鉴意义的网络公开课;并不断整合资源,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自有平台推广网络公开课,最大程度地拓展其影响力,使更多的网友和社会公众从中受益。
课程内容接地气
12月3日,北京海淀法院展示的网络公开课有两个系列,其中 “未成年人教育系列”由“法官妈妈”尚秀云主讲,她是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从1987年至今的27年间,依法、公正地审理了1000余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许多被她那母亲般的情怀所感化、教育过的失足少年,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法官妈妈”。
尚秀云以“让法律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为题,在公开课中围绕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安全教育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常识,并从法官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在网络公开课发布当天,她说:“我们专门做过统计,从家庭环境来看,57.9%的犯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婚姻动荡家庭。挽救孩子,应该先教育好家长。”
另一个系统“劳动争议系列”由劳动争议庭庭长李盛荣领衔,与其他4位法官共同录制完成。这一系列的网络公开课主要围绕劳资纠纷的常见法律问题展开,对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哪些后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离职时能不能要求经济补偿等进行法律讲解,给出可行建议。
据杨德嘉介绍,法院以往集中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受众非常广泛,法院认识到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声,让公众通过新媒体了解法院、法官、法律是个很好的方式。
本社记者在问到以后的网络公开课如何选择主题时,他说:“网络平台本身的工作人员就会提供一些反馈,同时我们会在法院的官网和官微做推荐,并附上视频链接,网友看了之后可能会有感想和留言,这也是我们后续会跟进考虑的。”对此,海淀法院副院长范君表示:“贴民生、接地气,这是海淀法院网络公开课的一大特点,亦是贯彻制作全程的主线,也必将在后续录制的公开课系列中加以继承、发扬。”
法院的信息时代
2013年10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姜颖的网络公开课《微博里的著作权》在新浪网正式上线,这是全国法院系统首个法官录制的网络公开课,她主讲的内容是广大网民们普遍关心的《微博里的著作权》。
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已近20年的姜颖法官曾被英国知识产权权威刊物《知识产权管理》评选为2012年度知识产权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人之一。姜颖表示,制作并推广法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就是想让更多人受益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更全面地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这对法院来说也是一次借助新媒体传播力量,创新社会沟通方式的全新尝试。
据悉,该课程上线当日,微博消息即获网友阅读146.3万次,发布一周后课程视频点击量近9000次,相当于新浪网课程平均转发、收视量的6倍,一举成为新浪当年转发、收视最高的国内课程。
今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结合“双十一”网络购物热潮,结合审判实践,精心策划消费者网购维权系列主题法律宣传,通过网络公开课形式,普及网购维权的相关法律知识并提出法官建议。
8月份,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新闻办与民二庭共同策划了3期网购维权的系列主题公开课,结合案例解读相关法律问题。此后,李增辉、阮健、崔立斌3位主讲法官积极撰写稿件,经过努力,最终于10月底制作完成3期网络公开课,分别是《网购购物,合同成立了吗?》《网络购物,索赔该找谁?》《网络购物,格式条款知多少?》后经与新浪网沟通推介,11月10日,上述3期公开课正式上线新浪网教育频道,并在网络公开课首页进行了推荐,在几天的时间里,阅读量达到了几十万次,并被不断转发,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