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法律专家服务站 搭建法律服务新平台
吉林省辽源市法学会会长 刘伟
两年多来,吉林省辽源市法学会创新建立法律专家服务站,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法律维权援助、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无偿为群众提供各项便捷、高效、免费法律服务,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各级领导予以高度评价。
对此,我有几点经验汇报:
首先,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组织领导,在强化工作保障上求突破。我们坚持把法律专家服务站建设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有组织机构、有专业队伍、有经费投入、有配套制度的“四有”目标,着力做到“四个强化”、提供“四个保障”。
一是强化机构设置,提供组织保障。辽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专家服务站建设,市法学会组建了由185人的法律专家服务团队,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社区和乡镇以及群众诉求集中、社情民意汇集、矛盾纠纷多发地方的法律专家服务站75个。服务站主任由社区和乡镇党组织书记或主管领导兼任,副主任由法律专家担任,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把配齐配强法律人才作为法律专家服务站建设的根本保障。第一,聘任道路交通、医疗卫生、行政执法等各行业的优秀法律专家学者58人。第二,聘任117名离退休老民警、老法官、老检察官的“三老”法律人才。第三,聘任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省社科院等法学教研人员10人。第四,发展吸纳法律服务志愿者400余名。还先后5次邀请国家和省法律专家开展法治辅导,分别到哈尔滨、嘉兴等市学习考察。
三是强化投入力度,提供物质保障。辽源市委、市政府为市法学会筹措资金200万元,每年为县区拨款5万元,用于法律专家服务站建设,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还为区法学会配备了交通工具。市和县、区共筹资1300万元成立了法律援助基金会,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依法诉求提供法律援助。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制定了《辽源市法律专家服务站管理办法》,健全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10多项配套制度,建立了代理、听证、回访等工作机制。今年又将法律专家服务站工作纳入综治考核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第二,我们一直坚持把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稳定和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全面推动“五进”,提高全社会依靠法治方式处理解决问题能力。
在今年5月召开的吉林省法律服务站建设现场交流会上,辽源市还专门介绍了经验。
一是推动法律服务进高层。组建了12人的政府法律咨询服务团队,为党委政府提供重大决策法律服务。市政府出资50万元,购买了吉林良智、保民等5个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采取第三方律师介入解决复杂疑难信访问题,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推动法律服务进基层。针对基层群众缺乏法律知识、发生利益冲突时不知道依法维权,“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等问题,聘请法律专家常驻社区开展坐班服务。退休的市法院庭长张新民到社区现场办公,成功解决了柏林小镇484户居民集体上访、开发商拖欠893万元购房及工程款的群访案件。
三是推动法律服务进窗口。在信访、公检法信访接待室、医疗事故调解中心、“十位一体”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等窗口单位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协助开展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今年以来,“十位一体”聘用的专家成功调处交通事故案件1240起,均实现了零积案、零投诉、零上访。市医疗事故调解中心调解医疗纠纷80件,调解成功率96%。
四是推动法律服务进企业。注重跟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法律服务。选派武德吉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宏生进驻东北袜业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法律服务56次。辽矿集团聘用的市检察院退休干部边宏华,在开展法律服务的同时,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巡回展,收到了“水未来先筑坝”的效果。
五是推动法律服务进特殊人群。吉林陆军预备役炮兵某团针对官兵法律需求多、军事活动与群众发生纠纷多等情况,主动要求建立了军营法律专家服务站,先后解决了拉练占用耕地纠纷、战士家庭债务纠纷等问题。同时,我们还不断拓展外延,在监狱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为服刑人员开展法律服务。
再者,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强化为民服务上求突破。为此,我们搭建了便捷、高效、免费的法律服务平台,引导群众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纠纷。
两年多来,全市法律专家服务站成功调处各类纠纷7218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17件,开展法治宣传284次。
目前,辽源市刑事发案率连续13年下降,社会治安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吉林省第一名。
(本社记者 王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