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警察吕铮的别样人生
北京警察,全国公安文联、中国作协会员,吕铮的双重身份让他的生活倍加充实而有意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写作又给忙碌的警察生活平添了几多亮色。他要做一个“在平静中疯狂奔跑”的人。
吕铮,北京警察。17岁创作歌曲出售给北京某唱片公司,23岁和同事侦破轰动一时的经济大案,30岁两部作品荣获金盾文学奖。
有人把他比喻成“一只锐意突破林莽的出林乳虎”,有人说“他的叙述有些‘邪行’”,他自诩“生来憋不住屁,属于那种没吹号就往前冲的主儿”。
除警察职业,他还是全国公安文联、中国作协会员;他也同所有的男士一样,为人子、为人夫。但跟很多男士不同的是,他坚持“在平静中疯狂奔跑”。
吕铮的第一头衔是: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中队长。
“蝶变”警察梦
吕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96年7月初中毕业时,“受《神探亨特》及金庸武侠小说影响”,觉得“穿上警服帅、威风”,遂报考了北京市人民警察学校。
入学之初,吕铮没来得及“体会穿上警服的威风,军训开始了”。“16岁,3个月的军训,跟当兵一样,特别苦。”但他天生乐观,很快在警校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警校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
1999年,吕铮进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区某派出所干起了(实习)片警。当时,他感觉特别新鲜,“你没穿这身衣服(警服)的时候,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孩子,可是穿上的时候,你就是人民的‘保护神’,老大爷、老大妈遇到困难都会找你。”
然而这一年12月,吕铮身边发生了一件让大家始料未及的事,有同学在出警途中因公离世。事后,吕铮在博客中写道:“我们这一群警校96级的年轻人,是真正可以为警察这个职责付出生命的!但也要好好生活,没有什么比健康和家人更重要。”
这件事给吕铮深深上了一课,“警察的危险和军人不一样,是不可预知的,你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前一秒还平安无事,后一秒就可能遇到尖刀。”他也逐渐领会了实习期间师傅的两句话:“别拿人当人,别拿事当事。”
2000年,吕铮以优异的成绩从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当了一名正式警察。刚开始搞“经侦”,尤其是在独立办理涉及千万合同的诈骗案时,他“闹了个大笑话”。
2003年9月,23岁的吕铮和同事抓住了涉嫌千万元合同诈骗案的主要当事人——日籍男子“中泽华一”。3个月侦破了名噪一时的大案,吕铮头昂得高高的。他万万没想到,长相粗犷、声音沙哑的犯罪嫌疑人“中泽华一”竟然是个女人!
“人送进来,还不知道男女,你让我们往哪个房间关押?”看守所工作人员的话,让吕铮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公母不分”成了那段时间同事笑话吕铮的常用词。
“他有妻子、孩子,甚至还有情妇,怎么会是女人?”吕铮不服气,更何况他还和“中泽华一”一起上过厕所,但法医鉴定结果告诉他,“中泽华一”是个女人。
仔细回顾整个办案过程,吕铮对犯罪嫌疑人身份纠结不已,如果自己的侦查方向没有错,那么户籍系统中显示的男性又如何解释?对方的国籍和姓名呢?犯罪嫌疑人称自己哥哥为日本船舶富商,他在网络检索中发现确有相同姓氏的日本富商!
案件陷入了僵局,吕铮如果判断错误,那么还涉嫌外事问题。为了查明真相,他直奔秦皇岛。原来“中泽华一”是持阿根廷护照入境的,护照上的名字里有行中文拼音“huaqian”,祖籍“Qinhuangdao”。
吕铮开始查阅秦皇岛所有户籍登记里能跟这个名字扯上关系的人,结果发现了一个叫“钱华”的人,照片、出生年月都和“中泽华一”一模一样。
在秦皇岛,当地乡亲们告诉吕铮,他们很久没见过钱华了。她13岁骗走了村里人的一台海鸥照相机,后来又以买海蜇为名骗走了乡亲们几十万元,至今未归。她善良的哥哥姐姐们用了很多年才替她“还清全村人的债”。
当钱华的姐姐看到吕铮手中“中泽华一”的照片后,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这就是她寻找多年的妹妹,可她怎么看上去像男人?原来钱华并没有做变性手术,平时她靠注射雄性激素维持男人相貌。她声称因为外伤不能过夫妻生活,并认养了孩子,就这样瞒天过海。
虽然一直到最后钱华都不肯承认,但DNA证实了她的女儿身。案件侦破后,有记者想用一万元买吕铮的故事,但他没舍得卖,决定自己写。
这一决定,让警察吕铮走上了“不归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黑弈》《迷网》《警校风云》《巴士警探》《混乱之神》《仨警察》《赎罪无门》《夺命医疗》《名提》等9部公安题材小说。
“邪行”叙述者
办理“中泽华一”案,成为吕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使他在办案中更加老练,另一方面他走上了公安文学创作路。
事实上,吕铮一直是个文艺青年,他15岁开始写歌,17岁开始在《音乐生活报》发表“豆腐块”,18岁给某知名品牌MP3写广告歌,挣了1700元。第一次因写歌挣这么多钱,他兴奋得难以入睡,给奶奶买了一双手套,给爸爸买了一条围巾,给妈妈买了一顶帽子,“所剩无几了,但十分开心”。
17岁创作的歌曲《空守苍白》出售给北京某唱片公司后,吕铮又创作了《单车空荡荡》《寂寞人行道》等,先后被歌手田梓呈演唱、出售给歌手韦嘉,成为签约彩铃。
2002年春天,吕铮以学生时代青涩、朦胧的爱情故事为基础,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那年八月》。“中泽华一”案成功侦破后,吕铮受北京某报社记者的启发,决定把它写出来。
他每天照常办案,每晚8时许开始创作“中泽华一”,一直写到凌晨2时,第二天接着上班。历时两个月,写成了15万字的小说,取名《黑弈》。他兴冲冲地复印出十几本手稿,挨个儿编辑部邮寄,结果石沉大海。
一次办完案,吕铮正好路过某出版社,直接闯进去,毛遂自荐。敲门进“副总编室”后,他不管人家乐意不乐意,坐下就讲自己的小说,“这人是个女的!”当他最后揭开故事谜底时,这位副总编辑眼睛一亮,随即留下了他的书稿。
2004年,吕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黑弈》成功出版,并很快攀升到新浪读书非财经类小说排行榜第三名,排在他前面的,一本是海岩的《平淡生活》,一本是都梁的《血色浪漫》。此后,该小说荣获了天涯网2010年十大热门侦探类小说。
《黑弈》成功出版后的10年里,吕铮边办案边写小说,同事们叫他“小海岩”。可他说:“我写的不是侦探小说,我也不是海岩。”全国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海岩看到他的作品时,说:“和我比较关注青年警察的爱情和命运不同,吕铮笔下的青年警察更具有活力和动感。他们活在当下,活在他们的职责里。”
11月19日,吕铮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他要写的人,是警察这个群体,是“警察有血有肉的一面”。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武和平认为,吕铮“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为公安文学创作增添了虎虎生气”。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公安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彭祖贻认为,吕铮的“叙述有些‘邪行’”“从生活源中选择出的创作素材有些另类”“叙述风格也有些另类”。
在平静中“疯狂奔跑”
“我骨子里流的是警察的血液,当警察是我最大爱好。”在问及是先爱上警察还是先爱上写作时,吕铮坦称“先喜欢警察,警察是一种状态,写作是一种爱好,破案是源头。”但写作“让石头变成了海绵”。
出版《黑弈》《迷网》后,吕铮以警校舍友为原型创作了《警校风云》,遂由写案转为写人。这种转变,吕铮也经历了生活的蜕变。他的同学崔洋办案几天几夜没有睡觉,30多岁突发心肌梗塞,撒手人寰。在崔洋葬礼上,他对身旁的同学张帆说:“兄弟,别太拼命,咱都注意身体!”没想到两个月后,张帆和犯罪分子搏斗时,也倒在了血泊中。
得知张帆受伤时,吕铮正在外地办案。他急匆匆赶回北京朝阳医院,张帆身上缠满了医用胶布,“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就两个眼睛(珠)能动”。见此,吕铮当即泪奔,“想止都止不住”。
“案发当天凌晨1时左右,他不出警也没有人知道。”但张帆接到报警后,和抢劫犯罪嫌疑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被歹徒刺伤、大量出血、肠管外露的情况下,“最终将其成功抓捕”。
“每每回想起这些人在学校时稚嫩的笑脸,就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仿佛青春的绿色转瞬间化为现实的铁青。”吕铮在博客中写道,“我们身边的战友倒下了,大家擦去满眼的泪水接着回到各自的岗位。”“我们从未想要过离去”。
吕铮要写这些并不高大全的年轻小警察,写他们的心酸、无奈、取舍、选择、坚守和担当、寂寞与彷徨。他像自己博客名字一样,“在平静中疯狂奔跑”,和时间赛跑,几乎没有假期,常在节假日到海边找个房子,关了手机,谁也不联系,闷头写书。
2010年8月10日,曾经“对结婚充满恐惧,害怕失去自我”的吕铮,交完9块钱开始了新的生活,工作更加拼命。2010年,在5个月的时间里,他奔波于4个省市破获了一起非法集资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荣立个人二等功;2011年“清网”行动中,他所在的探组又破获一起网络合同诈骗案,一下打掉3个团伙,抓获11名嫌疑人。
但吕铮认为,他“不算是个合格的警察,喝酒不行,应酬一般,办案挺努力但是成绩非斐然。”是警察生活让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中泽华一”这样的奇人奇事,成了公安文学作家。
工作上,吕铮很拼命;生活上,他也丝毫不含糊。单身时,出差回到北京,他常会“呼朋唤友,改善伙食”;结婚后,工作之余,他也会“为了培养媳妇的共同爱好,特意带媳妇到位于宣武区南菜园的京味居吃炒肝。”
然而,吕铮的亏欠也很多,“新婚的妻子独守空房,刚刚手术的母亲无法照顾,连老人的大寿都无法到场,想到这些,心里酸涩。”就连原定于2010年5月的婚礼也是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一年后的5月8日。
从追梦少年到经侦中队长,从文艺青年到公安作家,吕铮改变了很多,由最初的对自己负责,逐渐学会了“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稿费也由最初的每本书“挣五六千元到了现在的一两万元”。
吕铮已出版的《警校风云》《巴士警探》分别荣获了第十届金盾文学大奖,被改编为广播剧、拍成电视电影《零距离》;《赎罪无门》被改编成电视剧《赎罪门》于11月20日在南京正式开拍,并在今年获得金盾文学奖。
然而,若在警察与写作之间做出取舍,吕铮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警察”,因为“警察是一种状态”。但在办案之余,他依然会创作。目前,他还在撰写纪实小说《猎狐缉捕组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