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恐战警曹志刚:要给老百姓安全感
今年11月,曹志刚被评选为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他说:“这是老百姓给予警察的最高荣誉,也是老百姓对人民警察的信任、期待和褒奖。”
“终于躺床上了,感觉真的很暖和,很舒服,抓紧时间眯会儿,凌晨3点出发。”
这是今年11月10日23时09分,曹志刚发出的最近一条微博。从警22年,这种生活作息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直面423名绑匪,解救170名人质,击毙歹徒3名,2006年以来,北京市绑架案侦破率达100%。被问到秘诀,曹志刚说得很简单:“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决心和恒心。你只要把心思下到了,就能破得了。”
两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最喜爱的人民警察……面对众多的荣耀,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总队副总队长,曹志刚多次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强调说,“我只是比较幸运代表集体领奖,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或侦破一个案件。”
警察破案就像医生做手术
12月4日上午10点多,曹志刚的办公室。初次见到身穿警服的曹志刚,比地铁里“反恐精英”宣传海报上手端95突击步枪、全副武装的样子要和蔼、平静许多。
去年“10·28事件”后,为应对反恐新形势,北京市公安局成立反恐总队,在刑侦岗位上打拼17年,积累丰富涉爆、涉枪案件侦破经验的曹志刚被委以重任。
“早上要梳理头天的案子,晚上是最忙的时候,改报告,研究案情。”他说。
2012年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的张一鸣(化名)已经跟随曹志刚出警两年,在他的印象中,汇报案件、线索接报,曹志刚每天要接到三四十个电话,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分派、部署。
“一个晚上不睡觉,曹总早上也会组织会议,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他都亲自参加指挥和抓捕工作,自始至终第一个冲在前面,怕我们受危害。”张一鸣告诉记者。
在曹志刚看来,这些年轻的警员都是自己的弟弟妹妹,首先得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都是独生子,人家父母既然把孩子放在这,我就要保证他们平平安安,遇到危险我第一个冲出去,是因为我比他们有经验,也比他们岁数大,我有责任。”
在破获的数百起绑架案中,他救下170名人质,最小的才5个多月,最大的70多岁。
“对一个家庭来说,一辈子可能就发生这么一回,是非常大的事情。我们的目的是把人赶紧救出来,在你冲上去的时候你就不会想到立功,不会想到个人安全,这就是我做警察的职责,我必须去做,你要没这种想法,你也不可能当一个合格的警察。”曹志刚说。
今年11月,曹志刚被评选为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他表示,这是老百姓给予警察的最高荣誉,也是老百姓对人民警察的信任、期待和褒奖。
“这个荣誉不是代表个人,而代表整个集体,在以往的工作中,都是一个团队一起来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曹志刚心中,老百姓最喜爱的警察应该是让百姓信任、负有安全感,警察前面加上“人民”两个字,就没有高低层次之分,而是为老百姓服务,这才是警察应该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谈到这支年轻的团队,曹志刚很自豪,“这是一群富有活力的男女青年,朝气蓬勃,非常团结,全年我们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要比跟家人在一起时间还长。”他说。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侦破一起案子时,他们要深入总结,虽然有同事因为值班没有赶上这起案子,但队员们都要对这个案子了解,总结经验。“警察破案就跟医生做手术一样,只有做的手术多了,经历的病人多了,那你才有经验。”曹志刚说。
谈到人质,硬汉也落泪
从警22年中,曹志刚仅开过4枪。在北京,从击毙马连道茶城持枪劫匪到生擒通州发廊的犯罪嫌疑人,从成功解救著名演员吴若甫到抓捕北新幼儿园惨案的嫌犯,在这些大案要案现场,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都有曹志刚和队友的身影。
但后辈们津津乐道的“三枪”传说,曹志刚却不愿回忆,“我特别不愿意开枪。”
他说,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民打击犯罪,但警察不是职业杀手,当犯罪嫌疑人在危害一个人的生命关头,你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保护老百姓,选择开枪制服,这是每一个警察必须做的。
与一般的刑事犯罪破案可以对线索细致梳理、抽丝剥茧不同,所有的绑架案都是现在进行时,要一直和绑匪斗智斗勇,全程都绷着劲,在和时间赛跑,容不得拖拉、怠慢。
2013年,北京密云发生一起绑架婴儿勒索赎金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要求家长支付90万元赎金,否则就撕票。经警方侦查,嫌疑人身在湖北,曹志刚带领精干警力,当天午夜12点出发,驱车1200公里,历时9个小时一刻不停奔赴武汉。不过,嫌疑人比警方想象的要狡猾,每次和家长联系都使用公用电话,打完电话立即坐车逃窜到另一个城市。
曹志刚说:“在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嫌疑人流窜各处一直是一个人,当时我们很担心,孩子已经没了……”当时心急如焚,一边是不太乐观的判断,一边是家属期盼的目光和一遍遍“一定要把孩子带回来”的哀求,那种煎熬真是刻骨铭心。
武汉、咸宁、洪湖、嘉鱼、湖南湘阴……行程近5000公里,整整10天,曹志刚和战友们马不停蹄,与嫌疑人进行了智慧和体力的较量,没有一次在饭店吃饭、没有一次在旅店住宿,饿了就在路边买一些饼干面包充饥,累了就裹着被子轮流在车上睡一会。
最终,曹志刚带队在湖南岳阳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当嫌疑人交代,孩子被她寄存在福利院里平安无事时,曹志刚如释重负。“看着家长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时的狂喜和眼泪,我们觉得一切都值了。”曹志刚说。
然而,说到一起解救人质案件,曹志刚至今难忘。在北京怀柔的一起案件中,当曹志刚带领队员冲进犯罪嫌疑人藏匿点将其抓获时,却得知他刚刚对被害人下了毒手。
“她身上还有体温,快抢救!”曹志刚和队员们一起,轮流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来,确认女孩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
“我们不相信她死了,大家都是流着泪做这件事情,绑架案件我们最大的心愿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人质平平安安救出来送回家。”说到这,曹志刚哽咽了。
面临生死和危险,曹志刚也看到了警察最可爱的地方:“他可以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去办这件事。”
警察要让老百姓有安全感
平时曹志刚爱好看书,一个月要去一趟王府井书店和公安大学,当兵出身的他喜欢看军事和历史书籍。
18岁那年,曹志刚高中毕业,正好赶上三军仪仗队在他老家征兵。一米八的个头,浓眉大眼,一身正气的他成功入选,从此成为一名礼兵战士。在那身体要挺成一条线、抬腿高度都不能差分毫的魔鬼训练中,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
3年后,曹志刚脱下了军装,那年正赶上北京市公安局从驻京部队招500人,而从小做警察的梦想,让他放弃了被保送读军校的名额,成为一名防暴警察。
“警察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又叫老百姓的保护神,这是一个男人的职业。”曹志刚说,作为一名警察就应该担负起保护老百姓、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人活在世上,应该对社会作出贡献。
关于绑架案,人们常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现实中的绑架案,与影视作品有何不同?
成龙主演的电影《警察故事2013》,里面不少情节就是以曹志刚为原型。电影导演丁晟跟着曹志刚的团队3个多月体验生活。
看过一遍《重案六组》的曹志刚告诉记者,影视作品和真实生活是有差距的,比如工作中一些话语和神态跟电影演出来是不一样的。电影是门艺术,它夸大了一些东西,包括警车开着警灯追捕,是为了给老百姓视觉上冲击,但真实工作中是另外一种景象,这种景象是演员表现不出来的,你只有在身临其境的现场才有一种紧张感和敏锐感。
曹志刚有时去外省出差,当地老百姓表示,感觉在北京很安全,来旅游抬头看到繁华场所全是警察,问路也很方便,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听到这些,他也倍感欣慰。
“现在老百姓晚上开车回来看到大街上警灯闪烁,警察两三点还在马路上站着时就感到非常安全。”他说。
反恐总队成立时,上级要求,未来本市14个重点繁华区域突发事件将在1分钟之内处置。“留给我们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曹志刚说。
他形容自己就像“每天走在刀尖上”,“过去干刑侦,抓一个犯罪分子,救的是一个家庭,现在做反恐,脑子里出现的名词变成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