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政府出资买服务 律师免费进社区
武汉市司法局为全市1088个社区配备社区律师,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
“没想到社区律师在网上为我解决了大难题。”一位外籍华人感叹,在国外得自己花钱高价去请律师,武汉的社区居民却能享受由政府出资购买的律师免费服务。
11月12日,武汉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社区的法援故事。
去年8月24日,加拿大籍华人Grace在洪山区珞南街丽岛社区QQ群留言,感谢社区律师肖斌武为她提供网上法律援助。
Grace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多年,去年5月回国,想卖掉丽岛社区的一套住房。卖房必须是房屋所有权人,但房产证上写的是老公和孩子的名字,而她老公在加拿大上班、孩子也在当地上学,没时间回国。
得知丽岛社区QQ群有社区律师叫肖斌武,专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Grace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面临的困难告诉了肖律师。
Grace按肖律师的指点,拿到了老公、儿子的授权委托书,经加拿大当地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认证后,很快处理好了房产买卖事宜。
幸运的并不仅仅是Grace,武汉市1088个社区的居民拥有了免费法律顾问。
自2013年开始,武汉市司法局斥资1400万元,购买法律服务,构筑了以区司法局服务中心、各街道司法所工作站、社区律师为依托的三级法律服务体系,联络有法律需求的居民,调解民间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将平安建设延伸到各个社区。
律师相约“星期四”
社区“坐诊”接地气
11月6日,星期四,上午9时许,湖北仁义律师事务所律师郑青松准时走进省电社区律师工作室。
此时,10余位居民已在门口排队。洪山区梨园街省电社区服务站年过六旬的刘婆婆赶了个早,她想咨询遗嘱和财产继承方面的问题。
郑青松律师是专业的大律师,他每周四定点来社区提供免费咨询。自郑青松进驻省电、华电两个社区一年多时间,居民有法律需求就上门来,闻名遐迩。
每逢周四,像郑青松一样的千余名社区律师活跃在武汉市千余社区,他们像医生“坐诊”一样接受居民们的咨询。
据省电社区主任廖慧介绍,除了面对面做居民的法律顾问,社区律师还公开了电话,平时居民遇法律问题还可随时电话咨询,法律服务渐成武汉居民日常需求。
在武昌区中南街百瑞景社区,社区律师刘汉敏除了星期四的固定“坐诊”,还在社区QQ群开通了“相约星期四”法律咨询。
刘汉敏到岗后发现大伙对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有的居民认为,遇事靠打架,有的则选择忍气吞声,不会维权。当天,他就在网上开办“相约星期四”咨询栏目,为居民答疑解惑,粉丝越来越多,如今他已是社区QQ群的明星。
郑青松说:“虽然问题大多集中在遗产继承、家庭纠纷、劳动争议等‘小事’上,但能实实在在为居民提供帮助。”
“在社区,让我有种不一样的成就感。”刘汉敏表示,工作扎实了,接地气。
目前,社区律师已成武汉法治建设品牌,司法行政部门还对此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每周,市、区两级都派出调查组明察暗访,检查落实律师进社区情况,并通报结果。
试水“律师联系卡”
平安建设从家庭起步
2010年底,武汉市158个律师事务所与163个街道司法所“所所对接”,律师开始近距离服务居民。2012年,武汉市开始试点律师进社区服务,让市民享受贴身法律服务,首先从江汉区实行。
试点满1年,社区律师接待咨询达15万人次,开675场次法制宣传课,代理案件1160件,法律援助2400余件,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75件。
“社区律师受热捧超乎想象。”武汉市司法局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从2013年3月,武汉市全面推行“社区律师”,从全市175家律师事务所的2412名执业律师中,择优选派律师进社区。
“为更贴近基层群众,我们还在创新社区律师工作。”江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首创律师进家庭工作模式。
江汉区选定社区律师工作基础好的民族街、唐家墩街、新华街取水楼社区作为试点,在辖区120个楼栋张贴“律师进家庭”公示牌,向社区居民家庭发放“律师联系卡”,深入了解社区每个家庭的法律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法律服务,让家庭切身感受“家庭律师”零距离服务。
律师事务所还根据本所社区律师的专业特点进行细分管理,对签约的家庭及商户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菜单式”法律服务,配合社区建立“社区、家庭、商户法律服务档案”及服务后期定时回访制度。
目前,江汉区推出的“家庭律师”风生水起,受到居民的欢迎。而其他区也竞相在社区律师服务上推出创新举措。
武昌区制定了《武昌区社区律师法律服务包》,通过量化社区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项目,明确社区律师工作职责,达到更好的法律服务效果。
青山区则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挖掘社区律师资源,在该区首试社区律师“抱团”服务模式,将不同专业领域的律师组成顾问团,以团队形式融入“律师进社区”机制。将进驻在红钢城街辖8个社区的专业律师集中组建街道法律顾问团,为基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专业保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主导下的法律服务综合职能作用。
法律援助基金
助贫困居民免费打官司
社区律师服务如此用心,贫困家庭打不起官司,怎么办?突发事件和重要事件怎么办?
武汉市司法局趟出了一条活路,使社区律师服务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江岸区四唯街袁家社区,60多岁的严老汉就是武汉市司法援助基金的受惠者。去年5月,严老汉找到社区律师蒋锐,申请提供法律援助。原来,严老汉58岁的弟弟二级精神残疾,严老汉是其监护人。今年4月,武汉市民吴霞(化名)趁严老汉外出,与严老汉弟弟办理结婚登记,欲将弟弟名下一处房屋过户到她名下。
知晓此事后,严老汉认为吴某是为骗取房产。苦于家庭贫困,严老汉无力请律师,为此着急不已。蒋锐律师为其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房管局依法停办房屋过户手续。
这件法援案审核通过后,律师蒋锐还获得法援基金提供的相应补助。
据武汉市司法局介绍,从去年开始,支持社区律师为遭遇法律困境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由武汉市法律援助基金会投入60万元,支持社区律师为居民办理500件法援案,每办结一个案件,社区律师将获一定补助。
此外,武汉市法援基金会还专门从全市范围选定41名热心法律援助、具备法律业务专长的青年律师为居民免费打官司,每月给予1000元补贴。
妥善处理辖区重大事件及重要案件,与平安建设达成的目标息息相关,不可忽视。
青山区司法局率先成立了“律师有约”社区律师工作专家组,由8位辖区律师事务所主任和资深律师组成,他们一方面在社区“坐诊”,一方面还为重大案件答疑解惑。
根据规定,社区律师如遇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案件,必须及时向专家组汇报,经专家组集体研究后,交由当事人所在社区的律师回复、处理,涉及5人以上的,由专家组指定专人接待回复,以保证办案质量,确保公平公正。
双向选择
三级平台保平安
2013年,提升社区律师工作品牌,武汉市司法局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律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社区律师人员到位、时间落实、全面履责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双向选择”模式确保了社区律师的数量和质量。
武昌区执业律师人数占全市律师总人数的1/3。今年初,该区通知辖区律师事务所,律师可就近选择社区,社区也可择优选择律师。300多名律师报名,经过双向选择,82名律师入围。
根据社区规模、性质、事务量等,武昌区司法局将5000户以上且困难户较多的社区,配备一名专职律师,5000户以下的,2个社区配一名优秀律师。177个社区与律师签订服务协议。
“为让优秀律师安心社区服务,区司法局除保障社区律师每月的补助经费外,分别奖励参与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项目调解、办理法援案件的社区律师,并建立优秀社区律师培养选拔机制,提高律师进社区的积极性。”武昌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武昌区完善了社区律师管理考评办法、经费保障办法,确保形成律师进社区的长效机制。武昌区司法局在严格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试点“一周双勤”制,满足社区居民法律需求。
各区司法局还通过创建社区律师工作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了信息公开、经验交流、解决问题的“三及时”效果。
经过艰苦的探索,至今武汉市形成了以区司法局建服务中心、各街道司法所设工作站、社区律师进社区服务中心的三级法律服务体系。
仅2013年,武汉市在社区居民购买法律服务上投入1400余万元,在全国首创“10分钟法律服务圈”,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家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