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广淼:信访矛盾的制度化解决
现为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主任的郑广淼,自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在此工作,5年间,他见证了研究中心的发展。此次研究中心获得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郑广淼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公室的代表,在颁奖典礼现场发表了演讲。
近日,郑广淼接受了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
记者:成立5年来,研究中心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郑广淼:我认为,研究中心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搭建了中国的信访制度向外推介的平台。通过将信访制度向外推介,使国外能够了解到中国信访制度的特色。二是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前信访工作不为人知,容易引起误解。有了这个平台以后,官员、学者可进行畅快的交流,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合力,达成共识。三是搭建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法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来谈相关问题,然后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记者:如何评价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
郑广淼:信访制度作为中国本土发生发展出的一项制度,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使之逐步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
信访制度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里重要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一个制度。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现在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许当前看不到效果,但是我相信,它在一定时期以后,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有意义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次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首先是对研究中心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奖能够进一步把研究中心的工作往前推进,真正做点对社会和国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能够成为国家研究信访的权威平台,同时也成为国家在这个领域最好的智库,我们也正往这个方面努力着。
记者:如何看待信访矛盾这一问题?
郑广淼:中国这么大,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横向比较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矛盾未必是最突出和最激烈的。中国民族多、地域广,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某些方面产生一些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一定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容易引发一些信访问题。再加上媒体对于信访问题进行报道,也让大家更加关注。
总的来看,在中国有信访矛盾是一个正常现象,就像人一样,总有发烧感冒的时候,总不能说一发烧感冒,人就不行了吧?所以信访也是这个道理。研究中心要做的就是通过分析研究,想方设法去制度化地防止问题的发生,并在问题产生后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