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社会矛盾的“里程碑”
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北京市政府部门研究、化解社会矛盾的“里程碑”,同时还将成为国内其他城市政府部门参考效仿的对象。
2014年11月,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作为全国信访系统成立的第一个现代理论与信访实践交汇的前沿研究平台,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获得了这一奖项。
给研究中心的颁奖词写道:“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把信访工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以大量翔实的信访资料为基础,对社会矛盾进行深层的基础研究,是自觉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样板。”
2009年11月25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共有21名工作人员,7个部门,分别围绕宏观课题研究、微观专题研究、信访理论刊物出版、基础数据资料库建设、信访人才教育培养、对内综合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等职能开展工作。
北京市信访办副主任张宗林说:“我国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会在信访领域中有所呈现。作为首都,北京的信访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研究中心从成立伊始就有着明确的定位。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信访与社会矛盾研究机构,将始终秉承‘主动正视矛盾、理性分析矛盾’的理念,逐步探索信访规律,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拓展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
填补多项空白
研究中心主任郑广淼在谈到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所作出的成果时,非常自豪。他说:“信访工作在很多年来,对于所有的数据、资料、信息的研究是比较弱的,根本没有人来专门做这件事情。所以研究中心这5年所做出的很多成果都是具有创新性的。”
2010年,研究中心开始建设全国首个“信访数据资料采集与统合利用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没有专业性数据库的空白。研究中心用“社会矛盾指数”来表示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和发展趋势,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课题《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减少经济发展的社会代价》使信访工作首次被独立成章列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推动北京城市学院设立国内首个具有正式学历、学位的信访与社会矛盾冲突管理专业研究生班。
研究中心编辑并公开出版的《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理论期刊是信访系统第一份从信访角度研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理论刊物;编辑出版了全国首套信访专业研究生专业课教材,填补了国内信访专业高等教育教材的空白。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曾科认为,研究中心对引发信访与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缺陷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为推进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推动信访立法
2013年,研究中心受国家信访局委托,就信访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结合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题进行专题研究。
郑广淼介绍,该课题研究历时8个月,研究中心以实践调研为依据,在横向上充分听取信访部门、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和法制办等部门的意见和主张,在纵向上覆盖吸收了全国各省、市、区县、乡镇、村等各级与信访密切相关部门所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倾听访民诉求,记录访民意见和建议,并多次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最终形成了《信访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主报告以及四个分报告,并在调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我们发现,当下许多社会矛盾发生以后再治理,未必解决得好,治理成本又很高。如果让权力在规范轨道内行使,这些矛盾或许就不会发生。信访和中国每个公民都有关系,它所包含的和利益诉求相关的内容,需要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来规范。”郑广淼说。
他认为,研究中心所做的这些工作,对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而使信访工作者运用法治思维,依据有关信访法律开展信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已故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教授曾认为,研究中心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北京市政府部门研究、缓解社会矛盾的“里程碑”,同时还将成为国内其他城市政府部门参考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