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森:大山深处坚守者

1982年四海店镇成立派出所之时,他是唯一一名民警;1992年面临升迁担任邻镇派出所所长时,他和家人商量后,依然选择留在大山之中;2009年他主动让贤,不再担任指导员职务,“年纪大了,让年轻人上一上。”

还有4个月,60岁的张国森就要退休了。

生于1955年的张国森是黑龙江省绥棱县四海店镇派出所的一位普通民警。自1979年被任命为公安特派员以来,至今已从警35年。当年身穿83式警服、昂首挺拔的他,如今已是头发花白、身形佝偻。

在他的工作日历簿上,每天都记录着工作状况,从1987年到2012年,他值班值宿达到2879天,超过8小时工作日合计826天,连续18个除夕夜都在派出所度过,在他的工作纪实中很难找到“休息”两个字。

在张国森办公室内,2米高1米宽的橱窗内摆放着他的部分奖状奖章,甚至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获得了多少荣誉。

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绥化市第八届优秀公仆、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载誉无数的背后是35年的基层坚守,张国森所在的四海店镇派出所,是绥棱县东北部最偏远的山区乡镇,距离县城60多公里,5个村2000多户农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最远的林强村距镇里50多公里。

“出警的时候,骑马、坐爬犁、轱辘马子(在运木材的火车道上放上木板,人坐在木板上用脚蹬着走)都经历过。”张国森说。即便公路已通,每到冬天大雪封山之时,接到深山里的屯子报警,仅仅是“道上”都异常艰难。

即便环境如此,1982年四海店镇成立派出所之时,他是唯一一名民警,1992年面临升迁担任邻镇派出所所长时,他和家人商量后,依然选择留在大山之中,2009年他主动让贤,不再担任指导员职务,“年纪大了,让年轻人上一上。”

四海店镇派出所由他最初的一名民警,到现在4名民警3名协警。派出所的民警换了一拨又一拨,有挂职的,有来深山锻炼的,他们大多来自“垓上”(绥棱县里),平时吃住都在派出所。但张国森始终没“挪窝”。他调解的邻里矛盾不计其数,先后办理治安刑事案件700多起,抓捕过嫌疑人160余名。

乡里唯一的公安特派员

张国森初中毕业后,修水库、做会计,体力活脑力活都干过,乡里提拔干部,从农村往上选。通过考试和体检后,1978年,张国森被任命为宝山乡(四海店镇原名)团委书记。

不过,他却没坐过“机关”,直接下乡去了,半个月到乡里汇报一次工作,“当时要求一个干部劳动200天,跟老百姓同吃同住。”

后来,宝山乡党委决定让张国森负责妇女工作,张国森觉得“干不来”,自愿去做公安特派员。

“警察当时叫公安特派员,大乡两个,小乡一个。我们属于小乡,就我一个。没有派出所,办公在乡政府,单给个屋。”张国森说,每月工资是365毛。

当年张国森的主要工作是去村访,“秋收的时候告诉老百姓把粮看好了,过年的时候提醒他们看好自己家院,东西别丢了。”

不过,张国森不只处理“别个仓房,偷个猪头”之类的案件。197911月,生产队粮库被盗,张国森配合绥棱县公安局破案,将嫌疑犯李某带往大队之时,李某紧跑几步跳进了井里。年龄最小的张国森紧跟着也跳了进去,在井中他一手抓住井绳一手抓住李某,把他给捞了上来。

东北的11月已经进入冬季,井水冰冷刺骨,张国森患上了类风湿腰椎炎,腰椎坏死一节,到哈尔滨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求手术治疗。

“治不起就回来了。”张国森记得去北大荒下乡,一里地都走不了,“一走震得疼的受不了。”他就从各个地方找药,这抹点那抹点,“反正最后不疼了,但是脊柱变形了。”

如今,张国森回头只能大转身,最痛苦的是晚上睡觉,无法平躺,枕头得摞半身高。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事儿多,就是哪有案子处理处理,民风比较淳朴,没有什么电信诈骗之类的案件。”张国森回忆说。

比较忙的时候是春节前,盗窃案件频发。有一年仅仅半截河村就接连被盗20多户,作为当时乡里唯一一名公安特派员,张国森觉得“面上无光”,决心破案。

张国森组织了一个6个人的联防队,每天晚上9点骑车30多里路到半截河村蹲守,棉袄都湿透了。“到夜里一点多,棉袄都冻得梆梆的。”

就这样连续蹲守了17天,联防队员里也病倒了两人,终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等。

扎根四海店

1982年,四海店镇派出所成立。当时宝山乡党委副书记调任做所长。派出所里就两个人,张国森身兼内外勤。

19877月,在抓捕一名诈骗群众钱财的犯罪嫌疑人时,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反抗,在抓捕的过程中,张国森的右手掌骨骨折,但当时他自己却全然不知。

在将犯罪嫌疑人押解到派出所后,他才感到疼,到医院打上了夹板后,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练就了双手能写字的“绝技”。

张国森回忆,那时候出警,有急案,村里就弄两匹马过来,骑上就去了。当年都是土路,每逢过节抓一次赌,套个大马车,一天一宿走不完。

1991年,乡政府给派出所分了一辆车,212吉普,跟银行两家合用,由于经费紧张,耗油量太大。“我们养不起,给人家了。”

1992年派出所里的人才多了起来,有四个民警,内外勤工作分开了,张国森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组织上决定调张国森到另一个乡镇派出所任所长。

然而,附近的群众听到消息后,有的到派出所劝他不要走,有的甚至直接给局领导打电话、联名写信请求张国森留下。后来,他和家人商量过后,还是决定留在四海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做公安工作,没老百姓支持不好办。”

现在回头看往日决定,张国森说,我当年要去做所长的话,有个优越条件,子女都能给安排工作,最可惜的就是这个了。现在儿女埋怨,要退休了,孩子还没(正式)工作。

然而,张国森并未后悔,因为四海店有他的事业,有他的感情,更有熟悉的人和物。

由于四海店镇地处偏僻,山高林密,被很多逃犯视为潜逃藏身的好去处。然而,多年来,已有10多名外地逃犯栽在张国森手里,张国森被绥棱县政法委书记张成贵称为“四海店活地图”,“谁家情况都了解。”

据媒体公开报道,20087月,哈尔滨南岗公安分局5名刑警来到四海店镇派出所,请求张国森协助抓捕一名在哈市杀人犯罪嫌疑人。当时的线索比较模糊,但张国森利用对户情的全面掌握,先列出本镇在大庆打工农民名单,又从名单中筛选出现在返乡的几十名民工,又从这些民工中筛选家中来了外地客人的人,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宝山村六组村民张某家。当夜,犯罪嫌疑人就落入法网。

然而,大多时日,张国森更多打交道的是村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无论是要账的、打架的还是闹矛盾的都找他。

往往是“有时候调解好了,还搭顿饭。”不以罚款为目的是张国森的处理问题的态度,这也让他在镇里更有威信。

2009年,张国森又主动要求不再担任指导员职务,去做外勤民警。对他来说,当不当领导没差别。

据现任四海店镇派出所所长王佳鹏说:“我们调不下来的案子,都找张叔去。他往那一坐,人家都听他的。”

最近刚刚调解一桩新建榨油厂和邻居之间的矛盾问题,邻居担心污染不让建,投资人大笔投入下去眼看要打水漂。张国森为了调解这个事儿来回两家跑不下10趟,终于达成了协议,投资人花了5万买了邻居的房子。

2013年,四海店镇派出所在所里建了一个张国森荣誉室,“就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学习他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不管他退不退休,都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王佳鹏说。

2014年东北网举办的“黑龙江省第七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民警评选”活动,从全省7万余名公安民警和现役官兵中层层选拔出来的35名候选人将参与角逐,最终评出“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

张国森是26号,虽然类似的奖项他已经获得很多,但他不时去电脑看看自己的排名,“今年估计是最后一次参选了。”

作为司法战线的“老兵”,何文柱扎根在基层,通过他周到、热心的服务,32年来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避免了一件件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而其为保一方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也越来越被全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