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出“组合拳”打击侵权假冒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近些年针对此开展的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现象蔓延的势头。

 

20147月,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山东等地公安机关联合破获一起利用互联网销售名牌服装案,打掉一个特大制假售假犯罪团伙,缴获假冒“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服装、运动鞋近6万件,案值1.3亿元。

这仅仅是中国政府查办的一批侵权假冒大案要案之一。11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柴海涛向媒体披露:今年1-9月份,全国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12700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938个;公安机关破获案件1610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万余人;检察机关起诉案件12200件,起诉犯罪嫌疑人近2万人;法院审结案件11600件,生效判决15700人。

而在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工作中呈现出的多个突出特点,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双轨制保护知识产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根据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至2013年,我国行政执法部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7000件,2014年以来,移送比例进一步提升5个百分点。

与很多国家靠司法渠道解决此类问题不同,我国是靠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双轨并行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假冒伪劣问题。

对此,柴海涛解释,我国目前的执法和司法体系跟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有一定的区别,除了司法之外,我国有一个比较完备、强大的行政执法体系。行政执法因为相对灵活主动,可以比较快速地制止一般性的违法行为,刑事司法惩罚力度大,能够有力地打击犯罪行为,震慑作用强。他认为双轨并行这种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今年2月份,国务院转发了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依法公开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意见》对案件信息公开的内容、权限、程序和方式,以及监督管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9个行政执法部门召开了全国的视频会议,大力推动信息公开。各省市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且在今年的61日开始,向全社会公开案件的处罚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已经公开的案件信息有5000多件,下一步这些案件信息公开的工作还将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中。

过去,各个部门执法之间难以形成打击的合力,有案不移或者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为此,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包括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衔接的情况,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案件咨询、线索移送、结果反馈等工作规范;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设运行了全国联网、上下贯通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涉嫌犯罪的案件线上移送和实时监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区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

实施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各个部门的执法合力,确保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可以说从国务院到中央各个部门,都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狠抓落实。

政企合作加强电商监管

近年来,侵权假冒违法犯罪案件出现向互联网转移、向农村市场集中的新趋势,尤其网络作为侵权假冒的重灾区之一,被政府高度关注。

鉴于此,在今年第三季度,我国政府将互联网作为开展专项整治的重点。诸如制定印发了打击互联网领域的侵权假冒工作方案,强化对重点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网络的侵权盗版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能力等等。

柴海涛介绍,今年“双十一”仅阿里集团网购销售已经突破了570亿元,增长速度惊人。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在网购领域,确实还存在着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这种现象。

发布会上,柴海涛提及,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对几大电商平台进行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电子商务商品销售当中,产品质量有问题的产品不合格率达到了26%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挑战,在电子商务的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之间,我们的政府监管行为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针对新的特点,完善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来保障消费者的权利。”柴海涛透露,国家工商总局在这个行动当中重点关注了254个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实时监控。

其中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农资、汽车配件、儿童用品、保健品、慢性药,以及网络上的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和软件,皆是盯控的重要目标。

除政府监管外,经营者更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责任。对此,我国政府部门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大型平台企业,要严格审查进来的网店商户的资质,要进行实名登记,要对网上销售的产品进行信息审查,还要建立一套网店的退出和惩罚机制,以及鼓励举报奖励制度,来拓展线索的来源。

  据了解,杭州警方在著名的阿里集团就有个常驻的网络警察,网络警察跟企业一起合作,在网上排查假冒伪劣商品。这项创新即使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首创。

柴海涛说,现在阿里集团形成了一个政府监管部门和电子商务企业政企合作的机制,并正在逐步推广。目的是通过共同努力,把消费者在网购方面的正当权益维护好,一步一步地使大家买得放心、买得安心、买得开心。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副司长雷筱云在谈到政企合作机制时表示,要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行政部门三方的力量,来应对大量纠纷的解决。

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对电商平台做一些相关的培训和业务交流。相对简单的侵权行为,就由电商平台自己判定,自行处置;对偏复杂的侵权行为,由维权援助中心组织专家进驻电商平台,来提供侵权判定的咨询案件,由电商平台参照处置;对于判定难度大、争议又比较大的纠纷,由知识产权局依法立案调处。

这样一个快速的调处方式办理的案件,大都得到了电商平台包括各方当事人的认可。如此一来,可以将各方优势合力发挥,以此来应对电商领域纠纷快速增长的态势。

构建打击协作机制

在这场全国上下打击侵权假冒的战役中,近十个行政部门共谋一事,各司其职。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主要从政府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以及明确电商的主体责任,加强电商的内部管理入手,将假冒伪劣商品剔除销售网络,进一步提高全民众的消费知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海关、邮政、林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形成协作机制。

如公安机关采取的措施是组织开展“集群战役”。所谓的“集群战役”是指公安部责成地方公安机关,从全链条打击犯罪的大局出发,注意收集和发现本地区涉假的犯罪线索,及时上报公安部进行串并研判,统一部署相关涉案地分别立案、联合侦控,并根据时机开展同步收网破案行动,一举打掉整个犯罪网络。

今年,国家海关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出台了一个关于跨境的邮政寄送、寄递方面的海关边境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管理规定。国家邮政局出台了一个关于邮政寄送的行李、包裹,实行实名验视的举措,以期对保护知识产权和遏制假冒伪劣的这些现象给予有效的监管。

国家林业局积极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的行为。

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打击电商领域专利侵权假冒的专项行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开展的“质检利剑”打假活动、医疗器械的“五整治”行动,还有电视购物的专项整治,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网上专利执法护权等行动。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韩浩介绍:自从2011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侵权假冒的犯罪近13万起。在强化公安机关打击破案工作的同时,公安机关还注意加强深化对情报的收集和研判、线索的深挖和扩线,对技战法的总结推广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公安机关与相关执法部门、企业权利人以及国外警方执法部门的打击协作机制。

“打击的行动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今后这种打击还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柴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