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德的边境缉毒十年

    从警10年来,张欢德与大多数缉毒民警一样,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公众的视线之外。他坦言,这10年过得并不轻松,除了扫除毒品对社会危害的那份责任感,从未停止的威胁和诱惑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

 

    虽然曾多次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但面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镜头时,张欢德还是下意识地挡住了自己的脸,与大多数缉毒民警一样,他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今年是张欢德出任广西凭祥市公安局禁毒大队长第10个年头,尽管他一直低调,但中越边境上的毒贩对他并不陌生。

    “他们(毒贩)都有我的照片。”张欢德坦言,这10年他过得并不轻松,除了扫除毒品对社会危害的那份责任感外,威胁和诱惑还时时刻刻考验着他。

    早在1994年,张欢德从警时就一直与毒品打交道。据他回忆,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抓捕涉嫌抢劫、盗窃、拐骗的吸毒者,以至于1996年调到戒毒所工作时,他脑子一时还转不过来,“那时一想到这些人,我就没有好心情。在我的印象中,这些人是社会的危害者。”

    但是,一个女戒毒员让他对吸毒人员有了新的认识。当时,女戒毒员韦某的丈夫带着4岁大的女儿来看她。平时沉默寡言的韦某突然情绪激动起来,一家人抱头痛哭。这一幕,让张欢德为之动容。

    张欢德后来了解到,韦某原来是生意人,因被人诱惑吸毒弄得倾家荡产。他这才意识到:吸毒者是害人者,更是受害者、是病人,而要减少社会吸毒人员,关键是堵住毒品的交易。“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能够到禁毒一线去。”

    正如张欢德所愿,2005年他被任命为广西凭祥市公安局缉毒大队长,由此他站到了中越边境线缉毒斗争最前沿。

    近10年,在张欢德的带领下,凭祥市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张欢德也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8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广西禁毒人民战争先进个人、破案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百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国禁毒堵源截流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边境缉毒压力陡增

    “缉毒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毒贩越来越狡猾。”张欢德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这是2008年以后,他在工作上感觉到最明显的变化,而凭祥市则被称为“毒品通道重点整治地区”。

    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份通报称,广西陆地边境毒品入境数量已攀升至全国第二位,近年来,大量毒品从中东、东南亚经由广西入境,跨国毒品犯罪明显增多,禁毒形势严峻。

    而广西凭祥,作为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通道,素有祖国“南疆国门”之称,近年来也成为毒贩向中国大陆渗透毒品的重要渠道。

    “2008年之前,我们每年查处的贩毒案件只有10起左右,2008年之后,每年查处的贩毒案件达到90多起。”据张欢德介绍,仅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凭祥市就破获毒品案件50起,其中重大案件32起。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云南边境对毒贩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毒贩开始将运输毒品线路瞄向广西。又因凭祥地处我国和东南亚陆路通道的结合部,西面与越南凉山省接壤,边境线长达90多公里。边境线上除了有友谊关、平而关两个国际级口岸,还有5个边境贸易点,一共有46条中越互通便道,这些都给缉毒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在凭祥与越南的边境线上,并没有天然的屏障,有些村屯翻过山就是越南了。由于毗邻毒源地‘金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许多毒贩选择让毒品在此过道,然后将毒品销往广东等地。”

    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的贩毒活动团伙化、家族式发展的特点也为缉毒工作增添了难度。张欢德说,尤其是家族式贩毒,彼此联系紧密,信任感很强且分工明确,较难击破。

    在他不久前侦破的一起贩毒案件中,就有一例亲兄弟加夫妻式的贩毒案件。其中,黄某向陆某购毒品,陆某求助系归国华侨的亲大哥,其兄生于国外,熟知境外情况,而其妻徐某帮助转账贩毒资金,一家人合伙贩毒。此案共缴获毒品海洛因约11.2斤。

  “在凭祥这样特殊的地方,缉毒斗争其实就是打信息战,信息不通,情报不灵,就会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因此,张欢德要求每个民警都要到街道、到边境村屯去,熟悉全市禁毒工作的底数,掌握相关情况。

  在他的手机上,记者发现存放着不少越南某些省份的地图,他称这是为了用来研究毒贩运输毒品的线路。

  但缉毒工作面临的问题也出现在情报的收集上,张欢德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受意识、能力、装备及部门协作等因素的限制,凭祥市禁毒大队整体对中越边境毒品情报信息收集、利用的能力并不强,没有掌握边境系统性、趋势性的毒情信息,打击工作始终处于疲于奔命、被动应对的状态。边境点多线长,在边境通道管控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在中越边境有很多边民村,这些村子的村民只要办理边民通行证就可以过境。一些不法分子就通过这样的方式铤而走险运输毒品。”

同时,边境的情况也极为复杂,有时为了查实一条线索,民警们在边境的山林、草丛中守候一两天是常有的事。张欢德说:“我总担心因为我们的一时疏忽,而让毒品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过,像祸水一样流入内地。我们始终不敢大意、不敢松懈。”

威胁与诱惑

张欢德称,在他的缉毒生涯里,虽然没有发生过像电影里和毒贩激烈枪战的场面,但是这10年来,威胁与诱惑却是真实存在的,他因此曾想过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但想不到一晃就是10年。

而在同事眼中,张欢德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每次抓捕毒贩都冲在最前面。但张欢德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其实他很怕死,“每当抓捕毒贩时,我都会尽量穿上防弹衣,我不愿意妻子年轻守寡,更不愿意儿子从小就失去父亲。”他调侃说。

与此同时,张欢德也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同事的人身安全,为此,每次在抓捕行动前他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布局,争取让毒贩毫无反抗之力,一举拿下。

“我是不会让同事去做卧底之类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没达到要求,不会让同事去冒这个险。”谈到一些警匪类的影视作品,张欢德直言“与现实相距太大”。

但是每次抓捕行动的危险却是真实存在的,从事缉毒工作10多年,张欢德称,没有一次抓捕行动他敢放松过半分的警惕,有时候在抓捕之前甚至出现情绪极度焦虑的情况,“毒贩在缉毒警抓捕的时候都变成穷凶极恶分子,他们知道被抓之后的后果,所以会和你拼命。我们稍微放松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最令张欢德记忆深刻的是2009年的一起案件。当年417日晚上,这是他第七个昼夜带领全队民警在边境线伏击毒贩,但毒贩却迟迟没有出现,他和参战的民警都已处在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后,部分实习民警开始撤退。就在这时,张欢德发现一辆红色轿车急速掉头往回跑,形迹可疑,于是马上和身边的几个实习民警将车直插公路中间,将轿车拦截下来。

随后,张欢德迅速下车,拔枪镇住了车里的3个人。一名实习民警打开车门检查时,发现车上有一个至少能装10公斤以上毒品的蛇皮袋。张欢德马上意识到危险,因为3名毒贩携带这么多毒品一般情况下都有同伙掩护,而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实习民警,没有武器,万一发生枪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一急大喊了起来,“外围警戒组持冲锋枪的同志听好了,有人敢乱动你们立即开枪!”这一喊果然奏效,车上的3名毒贩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支援的同事赶来,才化解了这种风险。”张欢德说。而这一次,他们查获了毒品海洛因29块,重达11公斤。后来,他们顺藤摸瓜成功捣毁一个特大跨国贩毒团伙。

“其实还挺后怕的。”张欢德说。

危险并没有随着抓捕行动的结束而消失,而是演变成毒贩对缉毒警察的人身威胁。张欢德告诉记者,这10年来他没少接到威胁他的电话和短信,甚至一度有境外毒贩在清明节给他送子弹,也有花100万买他的人头的。

除了“硬威胁”之外,张欢德和所有的缉毒警们一样,还面临着“软诱惑”的考验。

据张欢德介绍,他遇到的诱惑不计其数,有的毒贩想送车送房让他改一句口供,有的称只要他透露禁毒大队的作息时间就给他送一栋别墅……

“但我不能做缉毒事业的‘甫志高’。”张欢德说。

凭祥禁毒经验

在张欢德以及缉毒警们的努力下,这10年来,凭祥市的缉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业内赞叹为“凭祥禁毒经验”。

据张欢德介绍,近年来,中越边境毒品流动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新型毒品(冰毒等)从凭祥流到越南境内,传统毒品(海洛因等)从越南流入凭祥,贩毒特大案件逐年增多。仅2011年以来,凭祥公安机关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301起,抓获毒贩419人,逮捕231人,缴获各类毒品243.47公斤,攻克了国家公安部、广西公安厅毒品目标案件8起,打掉贩毒团伙18个。

张欢德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凭祥市公安机关为了实现对毒品的堵源截流,针对凭祥市的各个乡镇都配备有禁毒专职干部,专门为禁毒工作服务。

同时,依托“一村一警,一校一警”的工作机制,成立禁毒包村工作组。工作组人员深入村屯,调查和解决在禁毒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按照规划,禁毒包村工作组会定期入村入户开展“无毒村屯”“无毒家庭”的创建活动,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镇、村、屯、户、人五级联动,深入村屯发动群众参与扫毒斗争。

而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也发现,在凭祥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幅禁毒户外广告宣传牌。张欢德介绍,仅2013年,凭祥市在宣传禁毒经费上就投入了80多万元。而各种禁毒宣传晚会更是经常进社区、进村落。“通过大力度的宣传,提高边境村民识毒、拒毒、防毒的思想意识,调动民众参与禁毒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加强中越跨境办案的合作,目前,凭祥和越南凉山警方因案件调查取证需要,双方只要互通信息,就可以办理证件出境开展调查取证,出境办案已经不受区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