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创新法治思维抓平安”
——记资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钦锋
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委书记,何钦锋专注基层法治制度创新,连续8年坚持走访群众,创造性地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将政法服务提前介入,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在他的带领下,资兴市先后获得“平安之星”“法治之星”“长安之星”等多项殊荣。
2014年,是何钦锋担任资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第8个年头。
众所周知,政法部门是社会稳定第一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政法工作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
在这个天平上,考量的是责任、智慧和忠诚。
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委书记,47岁的何钦锋在身先士卒的同时,专注基层法治制度创新,模范践行法治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广大农村、社区创新探索出一系列富有资兴特色的机制和做法,有力维护了资兴市的长治久安。
自2006年何钦锋担任政法委书记以来,资兴市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市、区)”和“湖南省平安县(市、区)”,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并于2013年两次被中央综治委、中央组织部嘉奖;2011年何钦锋被评为“湖南省五五普法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凭借在创建平安工作中的突出成绩,何钦锋还被推举为“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的候选人,也是湖南省唯一一个。
突破:全面规范村规民约
虽然做人低调,内敛,但在抓平安创建上,何钦锋却绝不含糊。“有胆识,开拓意识强,敢于创新!”这是何钦锋身边很多人对他的评价。
平日里,作为政法委书记的何钦锋很少坐在办公室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常年坚持下基层,目的是了解民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资兴农村,何钦锋发现,尤其在利益牵扯较多的村子,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抵触现象不少,这往往成为群众上访的一个重要诱因。
村规民约本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之一,但当“家法”大于国法,当“村规”高于法规,当多数人以“民意”的名义对少数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此时该如何处理?
思考的过程中,该市程水镇龙头村村民邵爱莲的上访经历给了何钦锋很大启发。
村民邵爱莲出嫁到外村,生了两个孩子,但是户口一直在村里,并在本村耕种了责任田。近两年,龙头村大量的土地被征收,但是村里却依照村规民约,召开村民大会,结果是大多数村民不同意她享受征地带来的收益。为此,邵爱莲不服,越级进京上访达20多次。
何钦锋仔细调查了邵爱莲的诉求和基本情况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龙头村村规民约和村民大会的决议明显与法律政策冲突。在何钦锋的支持下,邵爱莲通过法律程序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征地补偿款。
而经过更多的调查走访,何钦锋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是个案,而是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
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大课题。何钦锋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态度坚决地清理和规范村规民约,必须打破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对村规民约的挤压,必须打破所谓的民意对法律法规的“挟持”,让村规民约回归到法治的轨道。
在此基础上,何钦锋牵头在资兴大规模集中清理、修订《村(居)民自治章程》《村(居)规民约》,但这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村干部不支持,村民不理解是最大的原因。”何钦锋说。为此,何钦锋带领一班人,走村串户征求意见,深入群众开展法制宣传。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是谩骂,何钦锋始终心平气和地做工作,最终通过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2014年前8个月,何钦锋牵头组织修改,共完善村、组合同230余份、村规民约280多份。村规民约终于回归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村、组(社区)逐步养成了依法办事的习惯。
这一举措在资兴农村产生巨大震动。“现在我们开村民大会也好,作决策也好,首先要想一想形成的决议是不是符合法律法规,不是简单地大家举个手表决就定下来,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多压少。”唐洞街道田心村支书陈国庭说。
受益的还有普通村民。“以前我们去谈征地补偿款,不仅拿不到,还受一肚子气,现在,我们不仅拿到了钱,也感受到了应有的尊严。”资兴市程水镇高牌村村民李训郴、曹红梅等,尽管外嫁其他乡镇,但是依法得到了应有补偿。
以此为突破,何钦锋带领一班人,坚持以“法治资兴”创建为抓手,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走上正轨,在全市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抓手: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多年的政法战线历练,让何钦锋深刻意识到,引导广大群众懂法、用法、守法才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根本经验。
2014年,何钦锋在走访群众时,发现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依法办事的现象。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何钦锋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让法律顾问免费为村民服务。此举开创全省之先河,目前该先进经验已逐渐在郴州其他县区进行推广。
资兴市共289个行政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配备了一名法律顾问,法律顾问以律师为主,以法律工作者为辅,直接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
事实上,这个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优势,同时对基层法治工作和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项制度不仅得到了法律专业人员的支持,也被很多村民“点赞”。
“这种做法既服务了村民,也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是一种双赢。”唐洞街道青鲁塘村法律顾问刘园说。
七里镇高坡村民袁小平参加完村里法制培训课后高兴地说:“通过段律师的讲解,我懂了很多东西,法律顾问很管用。”段律师名叫段朝晖,今年,他被聘为该市七里镇柏树、高坡等11个村的法律顾问。
在资兴,现有村(社区)法律顾问45名,负责全市289个村(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由于人手有限,最多的时候,一名法律顾问要负责七八个村的法律服务工作。
仅在今年1-8月,资兴市通过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为村(社区)开展法制讲座112次,参训人员2.5万人次;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600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49件,为当事人减免费用10余万元。
“我们明年还要加大法律顾问的服务力度,把它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来覆盖,用法律服务来构建平安。”何钦锋表示。
为了进一步巩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何钦锋创造性地推行并逐步完善了“三官两员六进”做法。自2008年开始,全市政法系统开展了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助理员、综治维稳信访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市场、进家庭的“三官两员六进”活动,直接面对群众,全方位地对市民进行法律培训,努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和问题。
原资兴矿务局宇字煤矿及祥和公司的煤矸石,在2006年洪灾中被冲入廖江镇龙虎村的农田,造成30多亩良田失收,村民反复上访,协调无果。在何钦锋调度下,联系该村的法院庭长曹庚雄积极协调处理,2014年5月,长达7年多的纠纷最终达成协议,赔偿款项全部兑现。村民高兴地说:“政法干部进村,能办事、办好事,我们很满意!”
近年来,资兴政法系统干警不等不靠,共走访群众2万余人次,化解较大矛盾纠纷、解决民生问题1600余个,仅2014年,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48件,调解成功636件,涉调金额1000余万元,其中化解重大疑难纠纷、信访积案10余件。
此外,资兴市还建立完善了市、乡、村、组四级大调解平台,构建大调解格局。每个村都有调解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何钦锋的带领下,资兴全市的社会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综治民调由全省2006年第68位进位到2010年第11位,今年来始终保持在全省前20位。
维稳:政法服务提前介入
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何钦锋的一大优点。2012年,在梳理上访事件时,一个奇怪现象映入何钦锋的眼帘并引发了他深层次的思考。
原来,在资兴每年上访事件中,关于交通事故案件处置方面引发的为数不少,多的时候一年有20多起。交通事故处理不复杂,为什么上访频频?
经过细致调查,何钦锋发现,不少当事人法律知识缺乏,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涉及赔偿时,只要没有达成协议,就抛开司法途径,直接选择上访,信访不信法现象不少。
是等到出了问题再去解决,还是做好事先预防工作?何钦锋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就政法系统而言,必须要把风险评估、法律服务等提前介入,从“灭火”转为“防火”。
为此,2012年,何钦锋牵头主导成立了“交通法庭”。“交通法庭”设立在交警大队的事故中队,当事故双方“私了”调解不成时,派驻交警事故中队的市法院法官提前介入,向当事双方宣讲法律程序,提出合理化建议。
“因为我是在职法官,当事双方对我还是比较信任,我的建议往往能够有效促成双方和解或者走法律途径,避免过激行为。”首任交通法庭庭长曹庚雄说。
政法服务提前介入后,效果逐渐显现。近两年来,资兴市因为交通事故纠纷而引发上访为零。
政法服务提前介入的理念,也同时延伸到资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14年,资兴处于加速发展和转型阶段,企业破产改制、东江湖蓄水后移民避险搬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调整,也留下了众多维稳隐患。“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平安。只有把我们的政法服务工作提前介入,才能把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何钦锋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从解决民生问题维稳,从源头上来维稳,平安是最基本的民生。”何钦锋表示,资兴市早在2007年就引入了风险评估,对一些重大的项目,在做重大决策前,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绝不盲目上马。
众所周知,资兴市是典型的矿区,由此引发的维稳隐患比较多,常常会给社会和谐和稳定带来一些影响。
2008年,华润集团公司有意收购唐洞煤矿,但因种种原因,准备放弃收购计划,最后,两家公司对簿公堂。唐洞煤矿公司一些老上访户趁此机会串通,欲纠集一批人到公司、到市委市政府上访。经过风险评估,何钦锋决定提前介入,带着相关部门、乡镇一批干部进入唐洞煤矿干部职工家中走访,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做解释工作。终于,在上访户约定时间之前,做好了干部群众的工作,一起重大不稳定隐患终于得到化解。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资兴实现了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包括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在内的69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决策事项,没有引发群体性事件,没有一个工程因群众不满而停工。
“政法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做的事情很多。”作为维稳战线的“老兵”,何钦锋始终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哪里有不稳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自2006年以来,他亲力亲为,冲锋在前,出色地维护了湖南国际旅游节、省全运会等重大活动的社会稳定,在赢得社会赞誉的同时,也为全市经济连续几年跻身全省十强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