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保密传统存废真相

修法尚未完成,离告别保密传统还很远

    瑞士联邦政府履行《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需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且按规定需交换的只是税务信息。因此,瑞士银行业离告别保密传统还很远。

 

    瑞士“金融之国”地位的确立得益于资本全球化的扩张,也得益于其执行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瑞士金融机构可以拒绝政府对客户账户的调查和监控,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存款人存在犯罪行为,否则客户账户信息会受到永久性保护,任何政府机关都无权调查与干涉。

    108日,瑞士联邦政府的一份声明却有望打破这种僵局,声明称:“瑞士十分愿意在适当时间内营造必须的法律基础,实现银行账户数据的自动化交流。瑞士金融机构自2017年起可以开始收集关于国外账户持有者信息。最早一批账户数据交流预计将于2018年实现。”

    事实上,今年56日瑞士在巴黎举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年度部长理事会上已签署了《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简称《宣言》),承诺执行一项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该举动被外界普遍看作是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松动甚至结束的象征。

    但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钟志勇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瑞士方面的声明以及承诺执行新标准并不意味着瑞士不再为外国账户保密,瑞士银行业告别保密制度的路还很远。

保密制度源于立法

    瑞士是世界银行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开资料显示,瑞士日内瓦早在13世纪已成为欧洲的几大贸易中心之一。17世纪末,日内瓦已出现了几家比较著名的银行。

    但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有关法律的出台经过了漫长的时期。1713年,瑞士日内瓦市会议通过有关法律,要求银行必须登记、保存客户信息,不得将客户信息泄露给第三方。根据规定,银行因泄露客户信息给客户造成损失的,客户可以对泄密银行提起民事诉讼。

    二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瑞士,成为许多外国人转移资金的主要目的地。为保护这些资金,瑞士联邦政府在1934年出台了具有刑法效力的《瑞士银行与储蓄机构法》,1935年出台了《瑞士银行与储蓄机构法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金融从业者,无论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普通雇员,未经存款人同意,都不得泄露任何与其业务有关的资料;一旦有人违反规定,将面临6个月至5年的监禁和最高5万瑞士法郎的罚款,且该保密协议终身有效,不因银行职员的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为杜绝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客户资料泄密事件,瑞士各银行普遍采用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即储户只在开户时提交真实姓名,然后把户头编上代码。储户不但在开户存款时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而且可以做到永不露面。这样储户的真实身份就不会在日常业务中被泄露。

    瑞士银行保密法律法规,还对国外储户的存款行为进行了特别规定:只有确认外国人犯罪同时又触犯了瑞士刑法时,才能通过两国间的司法合作公开其存款信息,否则,任何人和机构都无权干涉、调查、处理个人存款。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国量刑标准不一样,一般很难获取存款人信息。

    195312月瑞士颁布的《国家银行法》对中央银行组织机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标志着瑞士银行制度体系正式确立。

    “瑞士的银行保密法只对在瑞士国内的银行起作用,瑞士银行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则必须遵守所驻国家法律。”钟志勇称,瑞士对客户账户信息的严密保护,使其离岸账户成为不法资产的庇护所,许多逃税避税的富豪、独裁者、贪官污吏、黑帮,甚至恐怖分子纷纷将资金存放到瑞士银行。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瑞士银行管理的离岸资产达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7%

不断松动的保密法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不断攻击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尤其是纳粹黄金事件、犹太人存款案的泄露,致使瑞士银行形象不断受到质疑。

    二战期间,德国向设在柏林的瑞士国家银行转移了价值4亿美元(约合现在39亿美元)的黄金。这些黄金被认为是从犹太人那里掠夺来的黄金饰品,在瑞士银行熔化后铸成金锭,用于战争经费。

    1989年犹太人存款案被曝光,瑞士银行被指侵吞了被害犹太人存放在瑞士银行的资产。瑞士银行的前保安人员克里斯托夫·美里揭露说,瑞士银行销毁了遭纳粹屠杀客户的资料,使他们的继承人无法继承存在银行的资产。

    2001年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瑞士联邦政府根据美国的要求积极对涉恐资金展开调查,并根据其情报永久性地冻结了24个被怀疑与“9·11”事件有关的银行账户,但美国政府依然怀疑瑞士银行协助恐怖分子洗钱,不断地对瑞士联邦政府进行施压。

    迫于美国的压力,瑞士政府规定,自200471日起,凡在瑞士银行利用匿名账户向国外汇款超过一定数额的客户,银行都必须公开其真实身份。但真正撬动银行保密制度是来自瑞士银行内部员工的举报。

    2007年,瑞士联合银行雇员布莱德雷·博肯菲尔德向美国举报银行帮助美国公民逃税,美国公民在银行的指导下,使200亿美元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随后,美国对瑞士联合银行展开税收欺诈调查。2008年瑞士联合银行向美国交出了4400多个美国公民账户信息,并支付了7.8亿美元罚款,以免遭到起诉。

    这次举报使美国追回4亿美元税款,瑞士联合银行全球财富管理首席执行官拉乌尔·韦伊因税收诈骗案被美国提起公诉。

    2012年初,美国又起诉了世界上排名第十三位的最古老的银行瑞士韦格林银行帮美国人逃税。后者被判罚5780万美元,并于2013年倒闭。

    除不断通过法律手段获取本国公民在瑞士银行的账户信息,美国还于2013年与瑞士联邦政府签署协议,自201411日起向美税务部门通报美国公民在瑞士金融机构账户的有关情况。

    此外,欧盟也要求与瑞士实现银行信息自动交换,直接获取瑞士银行中欧盟客户信息。但瑞士坚持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框架下讨论银行信息交换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

    最终,英国、德国等欧盟国家与瑞士签署了双边税收协议,制定了代扣税规定,英德公民“在瑞士开设银行账户,银行必须一次性付清税款,然后每年代储户照章纳税”。 

    但欧盟依然认为,英德两国与瑞士达成的“在不公开账户信息前提下的代扣税规定,仍然因为隐匿账户信息而存在逃税行为”。为此,欧盟又发起了与瑞士的集体谈判,目标是各国实现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彻底摧毁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直到今年56日瑞士签署《宣言》。

保密制度何去何从

    在各国政治、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废除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钟志勇认为,这并不等同于瑞士银行不为外国人的账户保密。

    钟志勇表示,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保护了公民的私有权,但另一方面又侵害了政府掌握纳税人情况的权利。这对大多数纳税公民很不公平。该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目前不存在完全废除的可能”。

    也有观点认为,瑞士加入信息交换系统对打击逃税、避税是有重要突破,但其影响需要时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贾晋京表示,“瑞士告别银行保密传统的意义被夸大了,此事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事务,仅在税务领域有用,很难影响到富豪隐匿财富。”

    钟志勇认为,由于《宣言》只是一份政治声明,并不具有实际约束力和强制性,且目前具体内容未定,而瑞士方面对于执行《宣言》的内容也是有原则的。因此,瑞士对待《宣言》的态度后续如何,目前不好预测。此外,银行保密传统在瑞士拥有广泛民意基础,而瑞士又是公投之国。即使《宣言》正式生效,其具体实施也将面临能否相互认可对方的制度环境等诸多问题。

    有分析称,瑞士联邦政府于1934年通过《联邦银行法》确定了银行保密制度,2004起瑞士银行开始禁止匿名转账,但该法依然存在,且这已在瑞士形成传统。如果瑞士联邦政府履行《宣言》,则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且按规定需交换的只是税务信息,因此瑞士银行业离告别保密传统还很远。

    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公共关系负责人沃纳明确表示:瑞士在打击洗钱和处理政治敏感人物信息方面,其非常严格的法律保护将保持不变,同时瑞士银行法所规定的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也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