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大漠边的“七朵金花”

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塞上榆林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女子法庭”——郭家伙场法庭,是7位女法官的另一个家。为了辖区内的和谐稳定,她们将所有的心血投入到3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她们被称为郭家伙场法庭的“七朵金花”。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法院郭家伙场法庭

 

郝烨琳在陕西榆林市榆阳区法院郭家伙场法庭里辟了块菜园,夏天时采摘点新鲜菜蔬,以改善伙食;深秋时节,她在毛乌素风沙肆虐前,把蔬菜腌好了,为过冬做准备。有时,郝烨琳想做个家庭主妇,烹佳肴美馔,相夫教子。可事实却是,丈夫常年吃着工作餐,女儿从小就在托管班中长大。

郝烨琳太忙了,她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另一个“家”——身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塞上榆林的郭家伙场法庭,她也是这个家的一家之长。正是考虑到这个“家”的伙食比较差,郝烨琳才垦出一块地种蔬菜。“我们法院每人每天只有5块钱的伙食补贴,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敢挑大梁的陕北女人

郭家伙场法庭自1999年成立以来,共有18位女性扎根于此。因为法庭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是清一色的女法官,所以它又被称为“女子法庭”,是陕西省目前唯一一个设在农村基层的“女子法庭”。

现在,该法庭共有7名司法工作人员,5名审判员2名书记员。据了解,法庭辖区范围辽阔,共3100平方公里,包括9个乡镇,3个工业园区,147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3万多。

榆阳区人民法院院长张向东解释说,考虑到法庭辖区面积广,人口多,情况复杂,婚姻家庭和交通肇事案件居多,调解为主,而女性在调解中有耐心、细心的优势,所以选派了女法官,久而久之“女子法庭”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

面对沙丘连绵的草滩地区和坎坷崎岖的沟壑山区,这7名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陕北女人没有退缩,勇挑大梁,扎根基层,调处了大量矛盾纠纷。

不过,陕北农村传统思想浓厚,最初对女法官们瞧不上眼。2010年一天,副庭长李海波和法官王琴去农村送达法律文书时,被当事人笑话了一番:“你们两个女娃娃太年轻了,我的案子可复杂了,你们处理不了的!”当事人还特意嘱咐这两名女法官,“记得帮我把案子递到上级法院去!”

“女子法庭”所辖地区偏僻,法官们即使遇到问题,也一时无法向榆阳区法院求援。为了赢得群众信任,这7名陕北女人把精力全部投在工作上。

据郝烨琳介绍,加班是家常便饭,平时周末也无法保证。尤其是每年101日以后,“女子法庭”就完全没有了周末。整个法庭的作息时间,都根据农村习惯安排。

  郝烨琳解释说:“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一大早乘坐班车过来,到法庭就已是中午了。如果我们这边午休,农民们就会有意见,所以中午大家都在上班。即使要吃午饭了,我们也只能抽时间吃饭。如果出去送达法律文书,就事不由人了,什么时候送达回来,什么时候开饭。所以有可能一天就只能吃上一顿饭。”

副庭长李海波来到“女子法庭”已经6年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们一天的生活基本是连轴转,为了方便当事人,开庭的时间都是安排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之间,方便老乡们开完庭后早点回家干农活,遇到调解复杂的,往往一下去就是几个小时,晚上八九点回家是常事。”

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女法官们,所面临的出差难题是男法官不曾有的。“女子法庭”同时承担着210国道、包茂高速等道路的交通事故案件审理工作。据法庭统计,发生在这些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案件的当事人99%都在外省市,被告常因路途遥远不主动到庭应诉,所以女法官们的出差压力也随之倍增。

20117月,该法庭受理了一起道路事故纠纷案件。原告路某是河南新乡人,因交通肇事受伤住院治疗;被告武某驾驶的肇事车辆挂靠在河南省焦作市骏马物流公司,而该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又在山西省晋城市。法庭受理该案后,多次通过电话联系,邮寄送达诉讼文书,希望被告能来法庭应诉,但被告之间互相推脱责任,拒绝应诉,而原告路某急需治疗,二次手术费还没有着落。

为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郝烨琳、李海波和书记员赶去河南开庭。当时正值酷暑,气温近40度,司机嘟囔说:“这么热的天,咱们这辆烂普桑车灯又不好,又没空调,啥时候才能到啊?”郝烨琳解释说:“咱们如果没有把麻烦解决,就会留给当事人。咱们不累了,就会给当事人造成诉累。”

几个陕北女人一路走一路问,赶到河南省焦作市时已经近凌晨1点。天一亮,法官们就来到被告骏马物流公司等候,见负责人一上班马上跟进去,亮明身份并说明来意,通知物流公司开庭。

好不容易开庭后,原被告因赔偿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两名被告之间谁也不愿承担责任。晚上8点后仍争论不休。郝烨琳和李海波又分别给被告们做思想工作,分析法律关系,确定承担责任的主体,划分责任比例。直到凌晨2点,双方当事人才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案件调解成功后,几名女法官肚子饿了。而这天刚好是李海波的生日。郝烨琳内心满是愧疚,对李海波开玩笑说,“今天让你过了一个斋戒生日,不过这个案件调解成功也算是给你的一份生日礼物!”

河南一行,女法官们共带了7份案卷,途经山西、河南时,一边走一边办案,累了女法官们轮流开车,饿了就在车上吃随身携带的干粮。虽然辛苦,但她们心里高兴——7件案件,6件调解成功,1件撤诉。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对于基层法庭来说,一大困扰问题就是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据郝烨琳介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法律关系很明确,而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审的是夫妻双方感情,感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处理起来非常头痛。”郝烨琳说。

“女子法庭”曾审理过这样一起案件:转龙湾村有一对感情非常好的夫妻,不料丈夫在20134月出行的一天路遇车祸致残。男方父母为此大骂儿媳是“克星”,儿媳气急之下外出打工。时间久了,女方又极其想念4岁的儿子和致残的丈夫。但回家后竟被公公婆婆赶出家门。无奈之下,儿媳到“女子法庭”提出离婚,男方父母坚决不允,但也不准女方踏入家门。

据郝烨琳反映,在陕北山区,一个家庭积攒一辈子的钱,才能娶到一个媳妇。如果儿媳离婚,可能会拆了一个家,甚至乱了一个村。有一次,一名男子不愿与妻子离婚,于是找到“女子法庭”,指着法官鼻子说:“你要是把这个婚离了,老子天天来找你,你就当我的婆姨。”撂下狠话后,便扬长而去。

于是,在审理转龙湾村离婚案的过程中,女法官们决定联合区、乡两级妇联代表、转龙湾村主任及人民陪审员入户调解,将庭审现场搬到村里。开庭过程中,村干部、有名望的长辈、男女双方的亲戚均到场旁听庭审。后来双方当事人在众人调解下互让互谅,使这起全村关注的离婚案件在环环调解中得以妥善处理。

针对上述类似案件,女法官们不断总结调解经验,在案件的审理中坚持六种“互动调解法”:庭前调解、亲友团参与、三位一体联调、趁热打铁、冷却处理和真情感动法。

为解决好复杂的婚姻家庭纠纷,自2011年起,“女子法庭”专门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小组,邀请榆阳区妇联副主席、乡镇妇女主任担任副组长,邀请村妇女干部加入小组,着重化解家庭矛盾,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法庭还在人口密集的农村成立4个巡回审判法庭,把法庭工作覆盖辖区所有乡镇村组,缩短各类纠纷的停滞期,方便远离法庭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通过辖区内离婚案件调查,郝烨琳发现,在301起离婚案件中,男方起诉的达118起,女方起诉的有186起,其中有89起案件因家庭暴力而引起。郝烨琳说,当地婚姻观念非常落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离婚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基层法官压力非常大。截至今年10月份,两位副庭长李海波、黄利梅已分别审理了近200起案件。

女人的经更难念

除了两名未婚的书记员李梅梅和高婧外,5名女法官都有丈夫和孩子。

书记员李梅梅告诉记者,庭长郝烨琳太忙了,许多家务事都没放在心上。前两天,上中学的女儿向郝烨琳发火:学校要求我们买一个口琴,我都跟你说了好几个月,你每次都忘!第二天早上,郝烨琳发现手机上被贴了一个粉色的小纸条:妈妈,不要忘记买口琴。下午6点,郝烨琳忙完法庭里的事情,拿起手机才想起来,女儿的口琴还没有买。

除了郝烨琳,法官陆亚莉也面临家庭众多的“诘责”。陆亚莉儿子3岁时发过一次高烧,而她正在乡下开庭。家人多次打电话催她回家,送孩子去医院。可是,开庭后不能中途休庭,并且同事们手中都有活儿,主审法官谁也替代不了。陆亚莉忙完所有事情赶回家时,孩子已经被送至医院。在医院里,公婆训斥她:“孩子都已经安排好了,你现在来还干啥?”

晚上,疲惫的陆亚莉回到家里痛哭了一场。她觉得自己非常愧疚,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母爱。

与她深有同感的还有两位副庭长李海波、黄利梅。

李海波家人都在省城西安,而自己孤身一人身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因为经常加班,两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她平时挂念最多的还是女儿,今年女儿已上初三,成绩下降了许多。女儿慢慢长大,母女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李海波回忆说,女儿从来不给她打电话,只能自己亲自打电话,问问她的学习情况。有次,女儿责怪她说:“你整天就在忙工作,难道你的工作还比我重要?”丈夫和公婆也想不通:“法官工作到底有什么意思,不是吵就是闹的,能不能好好陪孩子中考?”

李海波在“女子法庭”已干了6年多,办案的卷宗自己也数不清。每次当家人劝她离职时,她就翻开自己审理过的案卷回忆自己的工作。李海波说:“我处理了不知多少纠纷,成就了多少婚姻,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孩子确实没办法照顾,但不能因为孩子丢掉自己的工作。”为避免母女感情变得生疏,李海波力求自己无论工作到多晚,每天都要打电话跟孩子沟通。

黄利梅也是如此,学校举行的亲子活动,从未参加过。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孩子现在二年级了,一直由父母照顾着,丈夫在检察院工作,也忙得不可开交。有次父母实在不解,责问她:“一个女人,怎么一天到晚都不着家?”

郝烨琳说,郭家伙场法庭的女法官们各个精明能干,但都是些“狠心”的母亲。别人家的孩子上学,父母专车接送,女法官的孩子们从来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女子法庭”共受理了331起案件,已审结了270多起案件。2011年至2013年,该法庭连续三年平均调撤率达90.5%,调解兑现率达91%,息诉服判率99.6%,无一信访投诉案件。法庭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年71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陕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安东,陕西省高院院长阎庆文、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榆阳区法院郭家伙场女子法庭。

在视察结束后,周强与该庭的女法官们一一握手告别,风趣地称她们为“7朵金花”,同时希望女法官们再接再厉,维护辖区稳定和谐,彰显“女子法庭”的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