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中流砥柱出自保定军校
“在20多年时间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3000多名将军,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表示。
保定军校根植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壤中,它既有较浓厚的旧军队色彩,又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教育,同时还受到了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由于时代的特点,它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有各自不同的道路,有的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有的成为国民党的军政领袖,还有的成为共产党早期的军事领导人。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一大批保定军校生毅然选择了起义,投向了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马永祥强调,众多保定军校生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袁称帝和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付出了重大牺牲。
保定军校从组织结构、教学骨干、教育体制到教育理论等,都是仿效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军校,在校各级长官及教官大多毕业于德国陆军大学和日本士官学校,受过当时西方先进的正规军事教育,军校教官的综合素养极高。更兼当时保定军校是全国唯一正规化的军事院校,所以全国各地优秀中学毕业生纷纷前来报考。
经过保定军校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快就在军队中展现才华,形成了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大体系之一——保定系,另两个系统是日本士官系和黄埔系。
保定军校从成立开始即以不问政治、服从命令为宗旨,但学员的思想十分激进,毕业生不仅展现军事才华,更多的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这其中,蒋介石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蒋介石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通国速成学堂,次年2月,留学日本振武学校3年,1911年,在日本陆军炮兵部队实习即将期满时,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国参加起义。蒋介石与“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他凭借这两大派系又培养出庞大的“黄埔系”,这为他的军事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期间,“保定系”在相当程度上和相当长时间内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实权和部分政权,成为军政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即使后来崛起的“黄埔系”也只能与之平分秋色。而黄埔军校的大部分军事教官是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这其中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也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系的代表人物李济深、白崇禧等人都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首脑或坐镇一方的要员,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桂系、晋系、川系、粤系,其核心人物都是保定军校生。
在抗日战争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从这儿毕业的学生督率所部同日寇浴血奋战,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作出了不朽贡献。”72岁的河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郑志廷表示。令郑志廷十分自豪的一件事是,“卢沟桥事变”是八年抗日战争的起点,而在事变发生之前,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是国民党革命军的29军37师110旅。“正是以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和110旅旅长何基沣为代表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指挥官兵拉开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帷幕。”
而在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中,担任集团军总司令以上高级职务的人,70%以上出身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台儿庄大捷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级军事将领对战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在抗日将官中的多数地位,其本身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毕业生对抗日战争的一大贡献。”郑志廷说道。
“李济深、蒋光鼐组建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原国民党要员傅作义、张治中、刘文辉、邓锡侯等顺应时代潮流,弃暗投明,投奔了共产党;叶挺、董振堂、赵博生、张克侠、何基沣等人则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永祥说,“这些人中有的成了革命烈士,把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功绩永远记在了中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