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点军校”不甘被遗忘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上承天津武备学堂,下启黄埔军校,是将军的摇篮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却难逃被“遗忘”。
生机勃勃的军校广场
10月,中国华北地区已进入深秋,早上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22日,河北省保定市,一个被命名为军校广场的广场南侧,河北大学退休教师李素霞穿着厚外套站在早操队伍中。这支队伍平均年龄70岁,他们跟着音乐比划着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雾霾和冷空气让广场上的植被略显颓废,早7点,人不是很多。
这个广场占地317亩、总投资1.38亿元,为周围居民和汽车、电动车生产商们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场地。广场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遗址上,故被命名为军校广场,为华北地区最大广场,被保定市政府寄予“城市客厅”的厚望。
时间倒回1921年10月,同样的深秋,一样的萧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学员入学,这是学校的最后一期学员。1923年,第九期学员毕业后,保定军校停办。
这最后一批学员中包括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军长的张克侠、曾任国民党嫡系王牌军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的抗日名将施中诚、参加过抗战武汉会战及长沙会战的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中将周福成,以及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革命时期军人最高荣誉获得者郭寄峤等军政人才,共702人。
自1902年创办至1923年停办,保定军校训练了近一万名军官,其中有3000余人获得了将军头衔。“这些军官中80%以上是国民党人。”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压低声音说。
据记载,在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居大多数,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重要力量。保定军校毕业生中更有蒋介石、白崇禧、张治中、叶挺、傅作义等军政强人。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人数最多,其影响之大甚至左右了中国现代军事、政治进程,这一现象被称作“保定军校生”现象。
100多年的时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跨越了从沙场点兵到太极拳大行其道,世纪之间,同一块土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目睹了“中国西点军校”从鼎鼎盛名到不剩一丝痕迹,再至被追忆的岁月更迭。
78岁的李庚茂是太极拳“大军”中的一员,他的父亲李长生,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学员,后加入西北军,在卢沟桥事变中牺牲。如今,李庚茂穿着上世纪80年代的“国防绿军装”,与周遭人的时髦穿戴格格不入。练完早操,李庚茂喜欢在广场的台阶上坐一会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用心感受这块土地上百年前的辉煌与跌宕。
已故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说过:“要研究近代史,尤其中国近代史,必须先研究保定军校史。”
马永祥的办公室里,“泰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被用镜框裱起来,挂在墙上。“保定军校值得后世铭记。”他说,但这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从“兵官学堂”到陆军军校
1894年,是中国灾难性的一年,彼时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中,明显衰落。甲午战争的惨败,为已不堪重负的中国压上致命的“稻草”。
甲午之战,当时的清廷调集了淮军与湘军精锐参战,却一败涂地。失败使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高,朝野各派一致认识到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没有先进的军事制度仍不能救亡图存。
清朝统治者认为日军“专用西法取胜”,因而决定仿照西法,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此举为日后袁世凯小站练兵及新建陆军提供了支持,也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酝酿了前期条件。
1902年袁世凯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便大力举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于是,这支按照西方模式训练的新式军队,便成为支撑晚清统治的主要力量,训练堂称保定北洋武备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自康熙八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后,保定便一直是直隶的政治中心,历来由要员任守。在清代,直隶总督一职非重臣莫属,号称“八督之首,疆臣领袖”,被外国人称为清朝的中枢人物。可见,当时袁世凯在清政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筹备的北洋武备学堂自然集各种优势条件于一身且被赋予厚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记录,袁世凯上位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企盼袁世凯做他们利益的赞助者或者代理人,但袁世凯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民族利益,并不是真心想维护中国。”所以他冷静地告诉人们,依靠外国力量保全疆土是一种耻辱。基于这种认识,袁世凯积极选派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军事,以造成军事改革的基础。
而日本方面,在东京专为中国留日陆军学生设立振武学校,作为日本士官学校的预科。1902年,日本参谋次长田村怡与造专程到保定拜访袁世凯,接洽所谓中日军事合作。1902年3月,袁世凯从武卫右军随营学堂中一次选拔55人派往日本留学,以培养“高级将才”。1907年,又陆续派出留日学生近百名。在这批留日学生中,蒋方震、曲同丰、杨祖德、贾耀德和孙树林则在日后陆续担任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
1912年对中国及保定军校的命运都是一个分界点,也可以说,军校的“命运”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风云跌宕。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但不久之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于1912年3月10日正式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任命亲信段祺瑞为陆军总长。
之后,陆军部即开始筹划前清陆军兵官学堂及各陆军中学堂的恢复工作。6月初,经陆军部呈准设立兵官学堂,先设筹备处于北京,6月14日,改称陆军军官学堂。7月3日,陆军军官学堂移至保定,在武备学堂旧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为造就初级军官之所”。这就是中华民国第一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创办的开始。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分裂、连年混战,直、皖军阀的矛盾日益尖锐。在1917年至1927年间,全国几乎每天都有战争,这些战争给当时的军事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920年直皖战争时,直系军阀将投降后的皖系第15师官兵收容在保定军校内,由于直系未及时补充第15师军饷,欠饷数月后引起第15师官兵强烈不满。官兵发生哗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校舍房屋,直系曹锟派兵前来镇压时,又乘机掠走军校学生训练用的步枪2000支、骡马300匹,以致军校无法正常开学复课。
此后,再无人过问保定军校之事,加上财力拮据,军校学员也断档,在第9期学生毕业后,军校于1923年8月被迫宣告停办。
成立保定军校纪念馆
军校停办后,直、皖、奉、晋等军阀曾先后占据军校为兵营。1933年至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军校曾举办过军事训练班。1937年9月,日本侵占保定,军校成为日本保定干部(军官)候补生的培训基地。
“1946年驻保定的国民党军队将600余间校舍房屋拆毁修筑工事。1949年,军校遗址成为河北省农场,后改为保定畜牧场。”马永祥说。但对此,河北大学历史系郑志廷教授有不同的见解,“解放战争期间保定始终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周围的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拆了校舍后将木头、砖瓦拿回了自己家。”
这种无序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至1991年,成堆的柴草、成群的牛羊践踏着这座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将军的摇篮”。荒废的42年间,三代保定人只知保定畜牧场,不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年长一点的人则会开玩笑说:蒋介石之前的宿舍被用来养牛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这样在保定的土地上以及保定人民的意识中,消失了42年。其重归国人视野的机遇出现在1991年。
马永祥告诉本社记者,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保定,问前去迎接的保定市委书记“保定陆军军校在哪个位置?”市委书记竟无言以对。
这句问话对保定军校纪念馆的开办、军校广场的兴建、军校检阅台的复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保定市政府于1993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2002年,纪念馆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并建成了军校广场。
1994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尉健行、李铁映、姜春云、迟浩田、贺国强等都先后参观了《保定军校文物史料展》。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似乎正在慢慢地以相对“正统”的形象重新“现身”,但前路艰难。
郑志廷是河北大学历史系唯一一位对保定军校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反复强调了军校纪念馆内尚武堂两侧所替的“军魂”二字,表示“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将相关研究进行下去”。
但郑志廷坦言研究不易,“国家和省里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说到这儿,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一声叹息,“主要还是因为保定军校培养的大多是国民党的将领。”
“国民党”的身份成为最大的牵绊。因为是国民党军官的儿子,李庚茂半生潦倒、在人前抬不起头。10年浩劫期间,李庚茂更饱受折磨,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父亲是英雄,尚未能为父亲正名是他最大的遗憾,因此建在陆军军官学校遗址上的军校广场,成为最令他魂牵梦绕的存在。
军校纪念馆、广场、检阅台建立后,马永祥也越发忙碌起来。
提及军校广场的来历,他毫不讳言:“就是为了招商引资,吸引台商前来保定投资。”清末时期的“贵族”城市已经没落为“一介平民”,糟糕的空气质量、为求稳定而刻意控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宣示这座古城与周遭大环境的格格不入,保定这座城市迫切需要被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马永祥每年大概去台湾考察3至4次,寻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国民党将领的后代,有时还会从台湾带回已故将军的遗物,放在纪念馆进行展览。他称此举是为促进两岸交流,并且表情严肃地说:“这不仅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还提高了保定的知名度,为今后打开台湾的旅游市场,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并为党的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采访的最后,马永祥在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
昔日的校园已荡然无存,军校的学子们皆以作古,但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或威武或昂扬,或悲壮或苍凉的话剧,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或明或暗。
夜幕降临,音乐响起,现在这里俨然已成为广场舞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