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重拳反腐 寡头没落
亿万富翁叶夫图申科夫被调查
亿万富翁弗拉基米尔·叶夫图申科夫不会想到,他会以俄罗斯没落寡头的面孔被世界关注。据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9月16日证实,叶夫图申科夫因在巴十石油公司收购交易中涉嫌洗钱被软禁。
现年65岁的叶夫图申科夫是俄罗斯最大私企之一的Sistema集团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控制着俄罗斯最大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系统公司”和国有巴十石油公司等多家知名公司,其个人财产总额达90亿美元,在俄罗斯富豪榜上排名第15位。2009年,叶夫图申科夫以25亿美元从政府手中购买了巴十石油公司80%的股权。目前以产量排序,该公司是俄罗斯第六大石油公司。
此次叶夫图申科夫被调查引发俄罗斯政商两界震动。外界普遍认为,在普京铁腕反腐风暴下,俄罗斯寡头曾经翻云覆雨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俄罗斯政府将通过政治手段夺回叶夫图申科夫控制的巴十石油公司。
对此,俄罗斯调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科夫表示,有“合理依据”相信Sistema在收购巴十石油公司时采用了“犯罪手段”,而叶夫图申科夫在这件事上难辞其咎。
有学者分析称,俄官方此举旨在表明,俄罗斯反腐是在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在经济转型中与权力高度结合形成的俄罗斯寡头群体中,当有人被调查时,大家常会被认为与腐败有关。另据资料显示,普京反腐第一刀也是从寡头开始的。
反腐中没落的寡头
对叶夫图申科夫被软禁一案,巴黎政治学院经济学教授谢尔盖·古里耶夫表示,这一级别的企业家遭到软禁,非常罕见,“对投资者来说,这一案件最危险的信号是,他们已经无法再理解游戏规则,看来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每天都在发生。”
叶夫图申科夫起家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俄罗斯掀起了一场国有资产私有化运动。该运动使得俄罗斯大批寡头迅速崛起,他们不仅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还直接或间接地干预政治。
资料显示,俄罗斯寡头起步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兴起壮大于叶利钦时代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中。在俄罗斯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些寡头通过关系网将前苏联的财富据为己有,完成了原始积累,并通过资本组合形成了强大的财富帝国,再通过干预政治保障既得利益。
叶夫图申科夫同样发迹于这个时期。据新华社报道,叶夫图申科夫被调查消息传出后,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大幅跳水,许多人立刻将该案与俄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联系起来。
霍多尔科夫斯基于2003年被捕,后因诈骗、逃税、侵吞公款、洗钱等罪名成立,其控制的一度是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的尤科斯2007年倒闭,财产被拍卖,公司优质资产被当时规模还不大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
霍多尔科夫斯基曾担任过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通过“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进行经商活动,积累了大量资金并兑换成外汇,其后成立的梅纳特帕银行成为当局挑选出来将政府资金贷给企业的中介商业银行,大量国家资金流入使他获利不菲。1995年,他通过贷换股和拍卖方式,以3.5亿美元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1997年,尤科斯上市时,市值达90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一跃成为俄罗斯首富。
在此期间,俄罗斯寡头帮助叶利钦成功连任,“寡头”进入全盛时代。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后要求寡头远离政治,“只可发财,必须交税,不准摄政”。10月8日,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郝赫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有克格勃背景的普京,依靠背后神秘集团的强力支持,顺畅地解决了寡头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普京任职后数年间,有“克里姆林宫教父”之称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先后逃亡。其中,别列佐夫斯基放弃“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股份远走他乡,并于2003年获得英国政治避难权,逃避俄检察机关的追诉。古辛斯基躲在以色列,继续做传媒生意,但政治上颇为低调。霍尔多夫斯基留在莫斯科终因涉嫌诈骗、偷税等被捕。
2004年11月,俄罗斯政府宣布拍卖尤科斯的核心生产资产,用于抵偿尤科斯所欠税款。尤科斯旗下资产被不知名的小型公司贝加尔湖金融集团以97亿美元竞拍收购,同年12月,该集团被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
因此,有观点认为,叶夫图申科夫被调查是俄罗斯寡头彻底没落的象征。
转型期留下的“祸根”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称,“腐败在俄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根据监察贪污腐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12年度“全球清廉指数”显示,俄罗斯在176个国家中排名133。在反映企业国外行贿可能性的2011年“行贿指数”排名中,俄罗斯在28个受调查国家中垫底。
2013年,俄“新闻大陆”网站发起的“谁能帮助俄罗斯打击腐败”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民众选择“谁也不能”,5%选择“国际法庭”,3%选择“总统”,3%选 “司法机构”,1%选择“总理”和“国家杜马(俄议会下院)”。
俄前总检察长乌斯基诺夫曾指出,腐败是俄罗斯改革时期留下的祸根。前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实行大规模体制转型,将原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该过程中,一些官僚和经济寡头运用价值低估、暗箱拍卖等种种非法手段,大肆鲸吞原国有资产。
据俄罗斯国家杜马1997年公布的资料显示,俄罗斯私有化的损失总计达9500万亿卢布(约合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有的贪腐群体一夜暴富。
为惩治贪腐,叶利钦高呼反特权、反腐败、反官僚、反垄断,他在任时发布了《在公职系统中打击贪污受贿》的总统令。1997年俄罗斯初步通过了《反腐败法》。
但叶利钦未能以身作则。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叶利钦在执政后期,其女儿塔季扬娜常干预政治,“塔季扬娜成了克里姆林宫真正的看门人,正是通过女儿,叶利钦才能得到有关外部世界的大部分信息,大量文件也是通过女儿送交总统……”另外,身为俄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裁的阿布拉莫维奇,也被指几乎成为叶利钦家族的钱箱。
乌斯基诺夫认为,俄罗斯80%的官员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行为。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和反腐败总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俄官员平均每人受贿3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58731元)。俄侦查委员会莫斯科侦查总局局长雅科文科透露,2012年莫斯科因腐败损失11.5亿卢布,能追回的不到1/4。
反腐制度不断完善
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谈到受贿现象严重时说:“如果想盖一栋公寓楼,建筑商就得给每名对此有发言权的官员手里塞些东西。”其时普京回应:“把那些人的手砍掉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俄罗斯前期反腐依靠普京个人的政治魅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该过程中,俄罗斯反腐立法及制度也不断完善。
2003年11月,俄罗斯颁布了首部反腐败法令《俄罗斯联邦反腐贪污贿赂法》。2004年1月12日,在普京提议下俄罗斯联邦反腐败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指定时任总理卡西亚诺夫为反腐败委员会主席。
同时,普京还提倡通过精简机构以及“高薪养廉”来遏制腐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04年起,俄罗斯政府副总理由原来的6个减为1个,部委由30个减为17个,机构人员精简20%。
2006年5月12日,普京一天之内解除了17名高官的职务。同年9月13日,19名俄高官因涉嫌腐败丑闻被撤职。这一年,俄罗斯正式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成为世界上第52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
2007年,俄罗斯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官员会见商人场所须安装摄像头,并要求在各机构内部成立专门的反腐部门,还建立了公务员举报网,鼓励群众揭发官员腐败行为。
2008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并批准了《反腐败法》。2009年起,俄罗斯政府网站每年“晒”出政要家底,以示上行下效。2010年,俄罗斯将反腐上升到国家战略,颁布了《反腐败国家战略》与《2010-2011年国家反腐败计划》总统令。专家分析称,这标志着俄罗斯由运动式反腐转入制度性反腐,以综合性和法治化的措施治理腐败。
2012年,普京推出了《审查公务员消费占收入比例法》。依据该法律,政府官员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支出如果超过此前3年内收入总额,将面临司法调查,相关财务信息将在政府网站公布并交给媒体,他们非法购置的财产将被法院冻结。在申报财产中弄虚作假的官员将被免职,甚至面临刑事指控。
2013年6月,普京签署的《禁止国家官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拥有海外资产法》规定: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中,拥有国外账户者必须关闭账户,否则将被停职、免职或辞退。该法规被媒体认为是俄罗斯走向制度反腐的象征。
有专家分析称,这标志着俄罗斯由运动式反腐转入制度性反腐、以综合性和法治化的措施治理腐败,并通过顶层设计系统地规划反腐败工作的法律基础、组织基础、预防机制、惩处机制和国际合作制度。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庞大鹏也表示,普京执政以来,一直保持严厉打击腐败的力度,目前俄罗斯反腐制度也不断完善,但也面临行政效率低下、法律权威缺失、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会导致腐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