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走读干部”也要整治“走心干部”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全国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应当说,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抓住了当前基层干群关系问题的关键点,可谓顺民意得民心,自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

然而,与“走读干部”相比,在广大基层,还有一种干部作风上的顽疾值得注意。一些干部虽然没有像“走读干部”那样,“天天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但他们在面对工作、面对群众时,或心不在焉,或推诿扯皮,或敲吃敲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得群众心里憋屈,干部形象受损,干群关系紧张。对这些干部,我们姑且称之为“走心干部”。因为他们虽然“身”在单位,但“心”却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这些“走心干部”表面看似没有贪污腐败那样触目惊心,但他们的走心、走神,会慢慢走远党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走失党和政府的形象,走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桎梏。这样的“隐形损失”,较之贪污腐败数量更大、影响更广。因此,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干部作风,既要整治那些“走读干部”,也要整治这些“走心干部”。

整治“走心干部”,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清心洗脑。干部“走心”的背后,往往是理想信念的丧失,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让他们认识到,党的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为民办实事的实干者,为民服务是干部的本分和责任,是干部的良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清心洗脑,端正心态,从而放下“官架子”,摒弃“衙门风”,产生为民干事的内生动力,让其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都“在状态”,不走神,不走心。

整治“走心干部”,关键还得靠制度的激励约束。没有科学规范的激励、惩戒等机制,使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差干好一个样”“在状态”与“不在状态”都一样,干部“走心”现象就难以根治。只有动真碰硬,强化行政效能问责,加大对“为官不为”的治理力度,向“庸懒散”问题开刀,才能促使广大干部收心收神,尽心尽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也才能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