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琉球遗迹

    500余年的中琉交往史,为我国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历史遗迹。然而,由于国人对历史的曲解和无知,一些琉球遗迹在各地受到损毁,抑或面临着尴尬的窘境。

 

    14世纪中后叶,琉球成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自此,中琉两国的交往活动日益密切,琉球人民在中国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

    几百年来,有不少病故的琉球人因故安葬在了中国,他们留下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然而,由于国人缺乏对琉球历史的正确认知,导致很多琉球遗迹遭受到人为的损毁,还有一些遗迹也正处于窘迫的境况之中。

引发争议的文保介绍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图书馆的后院,有一座完好的清代琉球人墓——郑文英墓。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赖正维,是长期研究琉球历史问题的专家。她曾经探访过淮阴郑文英墓,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除福州之外,在贡道上唯一保持较好的琉球人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图书馆绕至后院的南侧,是一面灰色方砖砌成的石墙。石墙有一人多高,中开有一个圆形的院门。透过院门,可以看到郑文英墓和墓碑就坐落于院中。

    院门的上方,刻有“墓园”两字,左右两边分别镶嵌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和墓院的说明碑。墓园的标志牌上刻着“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的字样。

    然而,根据早稻田大学绀野达也博士的调查发现,郑文英的职务并不是标志牌所刻的“京都通事”,而是墓园内墓碑所刻的“朝京都通事”,意为朝贡入京担任翻译的人。

    标志牌上“京都通事”的标识,曲解了原本是动词的“都”字,与“京”字连成“京都”一词。这样,便传达给人一个错误信息:“郑文英是琉球国京城的通事。”

    而更为荒谬的错误,是在正门右侧的介绍碑上:“……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一月二十三日,郑文英奉使来贡,于十一月十四日病逝途中,安葬于王营清口驿站(今淮阴区图书馆后院)。此墓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旅日学者王瑞来曾经在2011713日的《中国文物报》上撰文指出:“郑文英来朝之乾隆年间,琉球尚未为日本所吞并。日本吞并琉球国设冲绳县,是在郑文英来朝的80多年后。因此应当历史主义地看待,不当以今日的疆域为基准,称作‘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倘若有人以此为证,说中国政府认为自古以来琉球就是日本的一部分云云,也是贻以口实。”

    为此,有学者建议,该说明文字应该修改为:“此墓是琉球自古为中国东南沿海移民开垦的领土和中国人繁衍生息之地的历史见证,也是琉球建国后长期为中国藩属国的历史见证。”

同在福州不同命

    由于琉球西隔东海,与福建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在中琉500余年的友好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位于福州市仓山白泉庵的琉球墓,是中国现今保留下来的最多、最完整的琉球墓群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福州市与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结为了友好城市。应那霸市琉球后代的请求,帮助他们寻找其祖先在福州的墓葬。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工作人员经过一系列查勘,共寻得10余处“琉球墓”。1986年,仓山白泉庵建造琉球墓园,将原址上的连同他处移葬来的共8处“琉球墓”划入保护范围。

    现如今,福州的琉球墓园已驰名中外。据福州琉球墓园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园区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国内外前来祭拜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琉球方面每年均有政府官员及社会团体、个人前来拜谒。

    与这些得到迁移和集中保护的琉球墓不同,位于山林中的一些单独的琉球墓,或中方驻琉使节的遗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据福州新闻网报道,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最后一任册封琉球国正使赵新的墓,因为常年处于荒山之中,无人修缮,已经破损得非常厉害。

    赵新的后代赵学坚介绍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冲绳”友人来榕访问,曾经来找赵新墓,可是没能找到,还问到赵新后裔情况。

    20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曾到我家,想取赵新族谱去做有关日本‘冲绳’的陈列展览,并将赵新墓列为保护单位,还表示愿意给我家钱款修祖坟,但我爸没接受。”赵学坚说,然而自此之后,赵新墓就再也没有得到修缮,只是偶尔有后人进行扫墓。

    同样是地处福州,同样是与琉球国交往的重要文化遗迹,但是由于赵新墓地处深山,所受到的保护与修缮待遇就有所不同。 

抢修与开发进行时

    明、清时期,有一些琉球使臣及随从,因为健康状况等原因,长眠在了进京朝贡与返回琉球的路上。

    作为进贡朝京都通事的程泰祚,病逝在了苏州寓胥门外天妃宫。

    程泰祚遗址,原位于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的操场旁边。19948月,在苏州市外事协会的联系下,程泰祚墓迁址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并建成程泰祚碑。

    据苏州市外事协会证实,1999年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在翻建操场时,将一角建成爱国主义教育角。20048月,“冲绳”名护市政府和程氏后人为上方山纪念碑加盖石亭,并在三十三中爱国教育角设置说明牌。

    遗憾的是,经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证实,三十三中爱国教育角内的石灯笼和说明牌均已被拆毁,拆毁原因不明。

    但是,在操场旁石砌砖墙上一花岗岩石板上,依然可以清晰地找到刻字:“琉球贡使程泰祚墓葬遗址1994年秋程氏后裔随日本国名护市政府代表团来苏拜谒。”

    除了经过修缮的苏州程泰祚墓,国内的有识之士和文物保护单位也在为保护琉球遗产和文化做着积极的努力。

    1992年,福州市在旧时招待安排琉球贡使的“柔远驿”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并改名为“福州市对外友好关系馆”。在馆内呈列了丰富的文物、史料、图片、制表和墓碑拓片,使得琉球馆成为宣传福建与琉球友好交往、展示福建对外交往关系的窗口。

    曾经见证册封正使前往琉球的祭祀场所阳岐尚书庙,在“文革”中遭到多次破坏,1991年,在阳岐民众和企业家的支持下,捐资修复了尚书庙,并于1995年竣工。

    琉球人信奉天妃,贡使团来华前必定要请天妃以求航海平安。我国曾专为琉球人朝贡修建的“河口天妃宫”,在1949年因改做竹器社和皮鞋厂而使得内部结构毁坏殆尽。2001年,由海内外华侨公民共同集资,进行了修复,使得今天我们还能有机会参观了解“河口天妃宫”的历史。

    随着更多的琉球遗址被发现、修复和保护,中国与琉球的历史渊源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加大对琉球遗迹的保护和抢救,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尊重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