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张家湾琉球墓

 

    北京张家湾琉球人墓是全国规格最高的琉球人遗址,但是由于历史缘故遭到了彻底破坏。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发现,墓地遗址依然有络绎不绝的祭拜人群,他们是谁?来自哪里?这片墓地背后又有着什么故事?

    北京,张家湾镇。

    清明节这天,天色阴沉,飘着小雨。一辆载着二三十人的大客车,开着雾灯,缓缓地从张家湾萧太后河大桥拐入了朝西的一条土路。两三分钟的时间,在驶入村落之后,大客车停在一个绿色屋顶的厂房前。

    从车上走下来男男女女二十几个人,相互打着伞。在车子旁边的小路旁,四处打量着。

    他们是谁?来找什么东西?

    听到动静的立禅庵村村民把家门打开一条缝,好奇地一探究竟。

    在一般村民看来,虽然立禅庵村依河而建,绿化也着实做得不错,可这里在通州区确实也算不上什么值得游玩的景点。

    但是,村里的几位老人,却敏感地听出了来者用于交谈的语言是日语,顿时明白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寻访张家湾琉球国墓地。

    因为这些来访者所站立的位置,都是当年张家湾琉球国亡故人员的墓地。

琉球朝贡者的安息地

    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的东南侧,有一块由两条交汇河流围成的三角地。

    与河流北岸现代化的太玉园住宅小区不同,这块三角形的土地上依旧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前店后厂的塑钢厂房,蝉声寥落的农家院落,以及那些杂草丛生的荒地。

    如果不是那二十几位日本人的突然造访,可能很多住在附近的年轻村民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明清时期琉球国使臣、从人及琉球留学生病故安葬之地。

    百年前的张家湾,远比今天要热闹得多,也知名得多。

    据《京畿通志》记载,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大运河北端的客船码头,南来北往出入京城的官民,都是在这里上下船的。

    琉球国贡使和留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琉球国乘船来到福州,再从福州出发,取道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后,在张家湾水陆交会处,再转换舟车前往紫禁城,返回琉球时也从此处乘船南下。

    正因如此,张家湾成为琉球使臣活动的重要地点,也成为琉球人病故安葬的地方。康熙57年,琉球正议大夫杨联桂朝贡行至张家湾时,不幸病故,便安葬于此。

    清朝康熙年间,通州知府黄成章奉旨在张家湾建造琉球国茔地,并树碑保护。

    18794月,日本公然吞并琉球,并将尚氏王族强行迁往东京。琉球特使向德宏等人闻讯大惊,陈情通事林世功等人直接将请愿书跪送北京总理衙门,并以绝食方式请求清廷向日本交涉。然而清政府软弱无能,谈判不了了之。

    目睹着自己的祖国琉球被日本侵略吞并,林世功愿望破灭,决定以死抗议日本的吞并,写下绝命诗二首。18801120日,琉球义士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

    据史料记载,当时慈禧太后认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下旨厚葬于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

    自此之后,张家湾的琉球人墓地,一共埋葬了琉球国贡使、官生、陈情使、都通官等14人,是全国历史上琉球国墓地中葬者的最高等级。

    据北京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庆良介绍,从史料和杨氏后人家谱上看到,原先葬于张家湾的杨联桂、林世功等人均有自己独立的坟冢、墓碑和弄堂庭院,而且所有14位长眠于此的琉球人,都有自己的墓碑。

代代相传的误解

    “周老师,您又带人来看墓地啊?”“是啊,带两位外国朋友来看看。”

    周庆良已经记不清自己这是第几次来到张家湾了,住在墓地原址旁边的一户村民,已经把周庆良当成了熟客。

    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友情帮忙,多次来到这里的周庆良,对张家湾这块三角地已经是了如指掌了。

    与“老物件”打交道,就是周庆良的工作。从1982年开始接触文物管理工作起,他就把通州区的人情世故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张家湾的这片琉球人墓地也是一样。

    然而,现在的张家湾琉球人“墓地”,和周庆良小时候见到过的墓地已经大相径庭。

    立禅庵村的村民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祖辈口口相传“琉球国墓地”是日本的。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琉球人墓曾经被当时的张家湾无知农民当作日本遗迹捣毁,原有的14块墓碑现在能够找到的只有一块,它静静地躺在通州区博物馆里。其余的墓碑不是被村民移作他用,就是已经完全被损坏。

    已经年近七旬的立禅庵村村民张义泉,从小就在这块三角地边长大,他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在其印象中,这片土地并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墓碑与标示,唯一能够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三角地的东边曾经有一座安禅寺,以及一个至死都坚持守墓的老者。

    由于立禅庵村地处一个沟壑地带,这片墓地明显比整个村子要高出两米。

    20世纪70年代,因为全国发动“平整土地运动”,当时的生产大队组织村民将整个琉球墓地推平,把余出的土地垫高了整个村子。据村民反映,在推平墓地的时候,还挖到了铜镜等物品,但是村民张义泉说,并不记得生产大队曾经在此挖到过尸骸。

    为了保证墓地和墓冢的质量,制作墓冢原料由白灰、黄土与沙子按特定比例调配的“三合土”,属于盐碱土质,并不能种庄稼,所以只能任墓地上面的野草恣意生长。

琉球后人的祭拜

    关于琉球人对张家湾墓的祭拜,大致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的1991年。

    当时连着两年都有琉球人组织“百人重走朝贡路”的活动。他们从福州出发,经过杭州、苏州等地,徒步或者骑车到北京。

    从此,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琉球留学生和老师及其他来中国旅游的琉球游客和日本游客到北京张家湾琉球人墓地祭拜。

    据立禅庵村村委会介绍,在20148月初,有一位自称清华大学教授的中国人带着一男一女到琉球人墓地上香祭拜。这对男女在墓地现场还双膝跪地,向墓地旧址磕头。

    据周庆良介绍,在今年8月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琉球前沿问题高端对话论坛”召开期间,他带领与会的专家学者到张家湾墓地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其中有两位青岛大学教授、一名北大教授、两名学生和两名琉球人到立禅庵祭拜。

    期间,令周庆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身着黑色夏装的老者。在参观琉球人墓地遗址时,这位老者临场作了一首七言律诗,并且以非常标准的中文汉字记录于笔记本上。他还在现场以琉球语的发音,吟诵了这首律诗,这让从没有听过这门语言的周庆良大开了眼界。

    周庆良说,每次他带着琉球后人去寻访旧址的时候,感觉就像又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看着这些琉球同胞寻根问祖,周庆良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在通州区的文物保护会议上,区委区政府曾经计划要专项保护、翻建这个历史遗迹,为发扬和弘扬民族团结与中琉友好做出事实上的努力。然而,这个议案因故一直被搁置。

    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周庆良依然坚守在文物保护的工作岗位上,他相信总有一天,中琉关系会得到历史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