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中: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

 

    十八大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新的高度,而从2004年至今,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依宪执政,依宪治国”。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聚焦于“依法治国”。早在2012年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重要讲话。其中“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等观点,受到各界热议。

    适逢“五四宪法”颁布实施60周年之际,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武汉大学比较宪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叶中。

依法治国 意义重大

    记者:“五四宪法”颁布几年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您如何看待那段历史?

    周叶中:“五四宪法”在实施中的挫折,有许多深刻的原因。

    这一段历史留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时至今日,其不利影响也未能完全消除。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国家将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这是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教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大幅度前进,宪法权威也逐步得以提升。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宪法的规范和精神也越来越完善,虽然这些进步并不是“五四宪法”实施的挫折所促成的,但教训却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

    对待历史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对或者错,也许客观地看待这些历史问题,能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宪法、法律的权威对于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

    记者: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聚焦于“依法治国”,您怎么看?

    周叶中:毫无疑问,意义重大。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大家都可以从这个改革里面获得利益。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情况却发生了重大改变。

    打个比方,如果说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都是打赤脚,因而一说改革大家都非常拥护,都愿意聚集在改革这面旗帜下,所以改革推进起来,除了思想方面的阻力以外,并没有来自利益集团等其他方面的阻碍。

    然而,随着我们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改革30多年以后,整个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人依然打赤脚,但是有人开始穿草鞋,有人开始穿国产皮鞋,有人则穿进口皮鞋——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改革,它所面临的问题就很不一样了。

    由于改革就是要对既有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就是要打破既有的利益结构,因此尽管肯定有人在此过程中会获得利益,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则可能受到损害。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因此我们现在的改革的确是深水区和攻坚期。那么,怎样才能保障这样一种改革顺利推进呢?

    只有借助法治的力量。因为法律是大家最基本的共识,法律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以它为保障来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就能使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改革模式需要进行重大转变的必然要求,同时,依法治国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受到各界热议,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周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表明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不论是治国也好,还是执政也好,都要首先依据宪法,服从宪法,遵循宪法程序,恪守宪法原则,以从根本上实施宪法作为治国、执政的保障。而这主要是由宪法的特殊重要地位决定的。

    首先,宪法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是法律法规的根本基础。

    其次,我们现在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在我们宪法里都提到过。近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把国家所有的政治生活都纳入宪法的轨道。

    实际上,由于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法治国家,服从法律权威的治理最终都需要回归到宪法问题上。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已经渐趋完善,依法治国也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相对于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民法、刑法等法律来说,中国公民对宪法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均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在这种条件下,树立宪法权威、提升宪法效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重视宪法的权威和实际效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说,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实质内容,要从根本上实现依法治国,必然要先实现依宪治国。

    强调依宪治国,也是为提升宪法权威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记者:那么您是怎样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

    周叶中: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实际上是说明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时,我们首先必须回答,依法治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这个问题需要在宪法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依法治国不仅涉及国家公权力的配置和运作,也涉及公民权利的保障,这些在现代法治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则性问题都是由宪法来解决的。因此,依法治国,核心在于依宪治国。

    记者:怎样看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周叶中: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法治国家中,法律体系是围绕着宪法而建立的,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因而依法治国必然意味着遵从宪法的权威。

    其次,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一种治国方略,即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但如果将法律仅仅作为治理的手段和工具,就难免走入歧路,让一些人认为法律是治民而非治官的。治理者可以以法律来约束社会和公民,那么,谁来约束行使公权力的人呢?因此,依法治国的最终趋势也必然是依宪治国。

    再次,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理念、原则和程序,事实上都规定在宪法之中。

    最后,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而其之所以是一种治国方略,不是由一般法律所决定的,而是由宪法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也是其根本保障。

依宪治国:现实与愿景

    记者:作为法律学者,您对“依宪治国”的前景有何看法?

    周叶中:我个人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之所以乐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作为其核心内容,依宪治国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在我国民间社会,随着网络公共空间的发达和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的日渐活跃,中国公民对于依宪治国的讨论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深入。

    而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各种场合强调宪法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就多次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这即表明了中国领导层的立场。

    此外,在中国官方和中国民间社会对依宪治国进行深入讨论的背景下,宪法的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理念和原则,将会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使宪法的权威日渐提升,使宪法为中国各阶层所普遍遵从,另一方面也使宪法精神在社会中生根发芽,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代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而这些合格公民,势必成为依宪治国最重要的基础。

    当然,依宪治国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国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提升,宪法面临缺乏有效实施机制的制度性障碍等等。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