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常志伟:“热心是一种习惯”

 

常志伟又被“包围”了。

919日,晌午刚过,当北京市房山区新东关社区的居民听说小常律师又要来社区做法律公益讲座的消息后,50多名群众早早便把会议室里的座位坐满了,晚到的人,干脆搬几张椅子围坐在主席台前,像往常一样将常志伟“包围”了起来。

“这期要说‘遗产’。”律师还未开腔,就有居民小声议论起来,常志伟听到后说:“对,正像李阿姨讲的一样,咱们这期讲座要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处理财富传承,通俗点讲就是处理遗产问题。”

“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1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2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图片展示、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群众提问,常志伟的“课堂”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讲座结束,有居民上前咨询。一位60多岁的老人问道:“妹夫撇下我妹妹、自己的老母亲和3个孩子去了,夫妻俩有价值450万的房子和50万存款,我家妹子能得多少财产?”

“房产加存款共500万是夫妻共同财产,首先分出250万给妻子。剩下250万是男方的遗产,由第1顺序的继承人一妻子、3个孩子和老母亲平分,这样一来,您妹妹能分50万遗产,总共能分到300万元的财产。”

律师的解答,让老人理清了头绪,直呼“常律师说得明白,是个热心肠!”事后,常志伟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热心是一种习惯”。

“普通人做公益”

825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第一次见到常志伟时,她刚结束了房山“律答”法律服务云平台咨询的工作回到律所。

她做义务咨询律师的这个云平台,于今年514日在房山公开测试,平台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咨询。除了参加定期在线答疑外,常志伟还时不时地和其他律师一起到企业和社区开展义务普法讲座,提供个性化“中小微企业法律风险体检”、专业深度咨询指导等服务。这符合常志伟对自己“公益律师”的定位,1个多月来,她参加了10多次该平台的义务咨询和公开宣讲活动。

“我和新东关社区的居民已经是老朋友了!”正说着,就有一个“老朋友”的电话打了进来。此人是一个小企业主,上午刚在“律答”云平台上有过交流,下午再次打电话咨询创业方面的法律事宜。

“去年,我曾提醒他,要注意和商场签署相关协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1年多没联系,没想到在云平台上碰上了他,才知道现在他的门店被商场关闭了。”常志伟解释现在很多小微企业法律意识缺乏,经常出现此类维权难题。常志伟表示:“不管是居民还是企业主,法律公益对每个人群都很必要。”

除了律师身份之外,常志伟还曾在全球排名第二的商务社交网站天际网担任论坛版主,“网络上有点微名。”这一身份也让她的公益理念呈几何级数扩散。

20066月,成为执业律师第二年,她在天际网上发起成立了品质生活俱乐部,主打公益、社交、休闲、商务等内容,“投入精力最大的还是公益”。

俱乐部成员有3000多人,有公司CEO、有学校老师,还有普通打工者,“很多时候,贴钱也要做公益。”常志伟说。他们为汶川地震捐款,一份份没有名字的善款飞往灾区;3辆大巴车多次往返于延庆县与北京市区,为花盆小学献爱心,学生们记住了“有个名字像哥哥一般的姐姐——常志伟”;他们在太阳村给服刑人员子女送温暖,认领的小树苗至今还在茁壮成长。

每年,会员都要自发组织100多场活动,有时1周能有5次活动。公益基因被很多像常志伟一样的人传承下来。常志伟周围的朋友,有专职公益人,也有兼职公益者。她说:“不管是‘专’还是‘兼’,我都提倡普通人做公益的理念。忙得过来的时候,关心一下别人。”

言出必行,作为一个兼职做公益的普通人,常志伟利用空闲时间为他人提供帮助,哪怕是在海外为油气管道建设项目提供现场法律服务的3年里,还依然用网络为咨询者答疑解惑。

“不要给公益贴上‘高大上’的标签,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就好。”常志伟笑着说。 

“最专业的律师”

710日,朝阳区安贞西里社区70多岁的李大妈在“民建进社区”义务法律咨询活动现场,一眼便认出了常志伟,攥住手就不松开,连声感谢“小常是个救星!”

两年前,李大妈接到一个“法院”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其女儿将因债务被起诉,需要李大妈到相应地点汇款,方能撤诉。

“公家打来电话还能有假?”李大妈不疑有诈,撂下电话便要去汇款,出门正好碰上参加社区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的常志伟。

 “老人家走得急匆匆的,脸色不好,显得很忧心。”问完老人家情况,常志伟以律师的身份,告诉她这有可能是一种诈骗,但是李大妈听不进劝说,执意要去汇款。

为了稳住李大妈的情绪,常志伟开玩笑说:“法院事情那么多,好不容易休个周末,法官不会星期六加班向您催款的”。

一个玩笑话缓解了李大妈的紧张情绪,她表示先不汇款,等女儿回家后商量。尽管如此,常志伟还是放心不下,当天晚上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又打电话给李大妈,列举实例表明“这是诈骗不要信”。 

两年后,李大妈再见到常志伟,评价其“是最专业的律师”。

然而,“最专业律师”在解释自己选择法律专业的初衷时,却说“好辩”和“偏科”是主要原因,而并非法律情怀推动。父亲常继华则有另外看法,“她‘热心’‘冷静’‘灵活’,具备了当律师的素质。”

据常继华介绍,小志伟4岁便上小学一年级,是个早慧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能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坐车从河北回内蒙古老家,途中遭遇桥被冲毁也依然很冷静,让全车大人刮目相看。

6岁时,常志伟家离汽车站很近,她发现很多等车人带着孩子无所事事,便搬出家里的小人书做起了“租书生意”,供等车人消遣,租一本只要两分钱。遇到想看书但没带钱的过路人便不收钱。父亲开玩笑称自家孩子“有着灵活的生意经”。

热心但不盲目,冷静但不刻板,灵活兼有原则的常志伟,正是父亲眼里的好律师。

“热心接力”

  5年来,刘炜一直忘不了那碗牛肉面的香味。

2009年,19岁的刘炜只身闯北京,在北京通州一个小区里干起了保安。“啥也不懂,3个月就把领导得罪了!”

谈起过往,小刘说自己就是个“傻小子”。白干几个月被辞退,一分钱没拿到,几次找经理要工资,还都是“无钱而返”。小区的一位业主看不下去了,给小刘支了个招——“找找常志伟吧!”

“接到电话,我正好在通州处理一个诉讼案子,打个车就奔他那去了。”常志伟见到刘炜时,“过了饭点儿,这孩子还饿着肚子。”

常志伟掏钱,给刘炜买了碗牛肉面。说:“先吃饱饭,再去讨工资。”

  表明来意,刘炜的上级领导态度非常蛮横,哪怕是她表明自己的律师身份,对方依然不买账,拒绝支付工资。

第一次交涉无结果,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常志伟又想了其他办法。她向自己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反映了“讨薪事件”,而后以事务所的名义向小刘曾服务的物业公司开出律师函,以公对公的方式要求对方支付工资。

“姐,我收到钱了!”一个月后,小刘打电话告诉常志伟,自己成功追回工资,并一再感谢其维权义举。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法律维权,弱势群体对此更是茫然。”2007年,常志伟倡导成立了由70多名律师组成的“精英律师沙龙”,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具体帮助了多少人没有统计过,刘炜只是其中之一。”

像刘炜一样,常志伟的很多朋友都曾经受到过她的帮助。“半夜接电话,奔去公安局帮朋友也是常有的事情。”24小时开机的电话,成为朋友们有难事儿时的“求助热线”。

如今,刘炜也成了常志伟的朋友。他回忆,当年拿到工资时很高兴,但是那碗牛肉面更让自己感动,香味至今难忘。一碗面、一个帮助,让自己没放弃闯北京的信心。刘炜表示:“我有了能力,也会帮助其他人。”

常志伟的“热心接力”,已经有了其他行业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