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学服务国家战略
构建“一院两中心”
创建“实战型智库”,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制度创新和提供法治保障。
9月5日,浙江省法学会自由贸易园(港)区法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陈利强教授启程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陈此行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学习美国对外贸易区与其他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的制度经验。
“我们开通了微信平台,即时发回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平台上交流、探讨。”在启程前,陈利强打电话给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在过去近4个月里,陈利强团队在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突破。浙江省正以这个法治研究中心为切入点,构建了“一院两中心”的智库格局,以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为主线,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制度创新模式,即“浙江模式”。
服务“四大国家战略举措”
2011年2月以来,中央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被称为“四大国家战略举措”。
“‘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因此,法学研究如何对接服务‘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成为浙江省法学会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命题和课题。”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据他介绍,“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涉及海关、检验检疫、金融、税务等国家事权及中央专属立法权,引发国际航运、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领域的高端法律问题,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推动这些“高精尖”的改革事项,迫切需要推进制度创新。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始终秉持‘立足浙江、研究浙江、服务浙江’的研究宗旨,谋划跨界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平台和机制,主动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制度创新模式。”陆剑锋表示。
自2013年开始,浙江省法学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对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义乌试点”)与舟山群岛新区自由贸易港区(以下简称“舟山港区”),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模式,打造法学研究会工作的“升级版”。
浙江省法学会选择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组织优秀青年学者成立“国际经济与法律跨学科团队”(以下简称“浙工大团队”),分别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法治保障”与“建设舟山自由贸易区法律问题研究”两个重点课题为基础,对接“义乌试点”与“舟山港区”。
“浙工大团队”通过实证调研,剖析了“义乌试点”和“舟山港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上报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
2013年9月,浙江省法学会率“浙工大团队”与义乌市政法委在义乌举办第三届浙江青年法学沙龙,探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与法治保障”问题。按照陆剑锋提出的“法学研究应把文章写在浙江大地上”的要求,“浙工大团队”的专家学者与17个部门的实务工作者面对面“把脉问诊”。
时隔一个月,“浙工大团队”参与浙江省第五届“海洋经济发展法治论坛”,为舟山群岛新区自由贸易港区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此后,“浙工大团队”多次赴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自贸区”及上海高校自贸区研究机构调研,并着手创建省级层面的自由贸易园(港)区法治研究中心。
充满活力的
“法治研究中心”
2014年5月10日,法治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这是浙江省法学会在全国率先打造的自由贸易园(港)区法治建设智库。该中心明确提出,通过“课题研究、实证调研、协同创新与政策建议四位一体”推进跨界协同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服务浙江省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浙江模式”。
浙江省法学会聘任“浙工大团队”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由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陈利强担任中心主任。这个年轻的团队在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在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就取得了突破。
他们承担了“上海自贸区”相关课题研究。比如第十一届长三角法学论坛上的“自贸区行政监管与法律完善”专题研究,这也是中国法学会年度重点委托课题,由“法治研究中心”负责落实,至今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已提交论坛征文论文12篇。
此外,法治研究中心还承担了“上海自贸区建设对浙江省实施‘四大国家战略’的借鉴意义”课题研究,这也是浙江省法学会2014年度重点课题。现在该心中正抓紧复制、转化“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外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举措。
在《上海自贸区条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后,法治研究中心迅速形成了修改建议及主要理由的情况说明,提交给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后者给予了积极评价。
针对浙江省已有省政府咨询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省发改委和省商务厅、杭州海关、省高院及省法学会等部门为主的七支自贸区研究力量,法治研究中心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议统筹现有力量,推动协同创新,更快更好地复制和转化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
该建议得到了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我们的计划是构建以‘法治研究中心’为统领的协同创新中心及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制度)。”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陈利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创建“实战型智库”
“浙江省法学会要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程中大有作为,必须加强对接国家战略的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创设法学研究服务不同领域的国家战略的智库群,打造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的‘地方模式’。”陆剑锋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
陆剑锋说,实施国家战略重在推进制度创新,浙江省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与“上海自贸区”建设均无先例。因此,法学会必须超越法治实践范畴,扩大服务对象范围,适时创新平台和机制,为推进服务国家战略的制度创新创建实战型智库。
浙江省法学会的思路是,创建“实战型智库”,支撑“浙江模式”并阐述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命题。
这个“实战型智库”依托的是专业研究力量,比如上述法治研究中心依托的浙工大团队。今年3月,依托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智力资源优势,浙江省法学会与浙江工商大学共建“法治浙江研究院”。8月,浙江省法学会又依托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跨学科研究力量,与浙江财经大学共建“浙江省法学会城乡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
现在,浙江省法学会已经初步建成上述“一院两中心”的智库格局。探索“浙江模式”的这个“三驾马车”分别对接“中国法治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课题,并牵引“法治浙江”和“法治中国”、“自由贸易园(港)区”与“城乡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以推进制度创新和提供法治保障为使命,成为浙江省法学会服务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新平台。
“浙江省法学会将不断完善‘一院两中心’的运行机制,理顺与专业研究会之间的关系,提升三大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的产出率和贡献率。”陆剑锋说,我们对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浙江模式”是充满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