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献县让百姓唱“平安主角”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河北省献县县委、县政府在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让群众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控自己的平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不法分子想逃也逃不掉
“忠于职守,保家为民,打击犯罪……”今年6月11日,在嘹亮的宣誓声中,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治安巡防队正式成立。60人的巡逻队统一着装,佩戴工作证上岗,并配备了器械、车辆、通讯工具。
小屯村是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村有大小企业30余家,外来人员达3000余人。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玉升介绍说,小屯村眼下有近400家在外地经营扣件等建筑用品租赁的企业,有些村民长时间锁门不在家,这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成立巡防队后,村里每天安排10名队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并由一名村干部带班。白天,队员们以学校、幼儿园、企业为主,晚上则以村内各道口、各大街小巷及易发案死角,特别是村民外出家里没人的或房屋出租的作为重点。
据李玉升介绍,小屯村共有18条街道,136个胡同,不管哪里出现警情,队员们通过能覆盖7公里范围的对讲机,三五分钟内就可将全村戒严,犯罪分子想逃也逃不掉。
小屯村自组建村巡防队后,以前每年都有几起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的小屯村太平了,村民们出门在外放心了。李玉升说:“我们决不容忍村里发生一起盗抢案件,决不能让老百姓没有安全感!”
小屯村的治安新貌,只是献县组建农村巡防队、推进农村治安全面监管中的一角。据统计,目前献县已有178个村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全村人口总数30%的标准要求组建了村级巡防队,负责本村24小时巡逻防范和治安信息搜集上报工作,为他们统一配发了警棍、手电、对讲机、袖标、帽子等巡防器材和标识。
开展巡逻工作以来,各村巡防队与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为消除治安盲点,在全县农村推行“一村一警一员”即“每村配备一名村警,由公安局正式民警兼任;每村配备一名治安员,由本村村民担任”的机制紧密配合,有效制止了多起治安案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今年春节前,在献县十五级乡某玛钢厂上班的韩某与厂老板发生纠纷,韩某被老板打伤,花去医药费1000余元。厂老板放出狠话:不但不支付医药费,就连工钱也不给。韩某无奈找到乡司法所。所长韩书彬了解情况后,立即找到厂老板做调解工作,在韩书彬多次主动上门后,厂老板终于赔偿了韩某的医药费,并结清了韩某的全部工钱。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掉。”这是献县实施的“平安细胞”工程的主要内涵。对此,献县将平安建设逐一分解,细化到基层,深入开展了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等内容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了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覆盖。
献县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强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模式。县司法局牵头成立了县人民调解中心,县政府调剂出一间200多平方米的临街大厅用作中心办公场所,聘请10名退休人员常驻中心工作,组建了医患、劳资、交通事故、法院诉前调解四个调解组织,负责全县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各乡镇按照人口总数中每5000人配一名调解员的标准,组建了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各村按人口多少配备1至3名调解员,由本村威望较高、热心调解工作的村民担任,对村内的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及时介入。
截至目前,献县已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605个,聘请调解员1536人,以县司法局调解中心为枢纽,以18个乡镇、2个街道办、1个农场和4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共计25个调解委员会为主干,以511个村(居)调解室为支点的全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已基本建成。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全县仅基层民调组织就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案件891件,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的社会平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