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默执教40载的平凡“园丁”
——专访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教授董秀丽
个人简介
董秀丽,北京人,195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九三学社朝阳区委议案委员会副主任,朝阳区人大代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
“董妈,短信收件箱又满了吧?”“董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董秀丽展示着她今年教师节收到的来自学生们的祝福短信。“几乎每年我都能收到很多来自学生的祝福短信,他们有的是我现在教的学生,也有毕业好些年的学生。我把这些短信都保留着,每次看都觉得温暖。”
教师的“良心”
“年轻的教师总是问我,当老师有没有技巧,我的回答是,用心教书就是最大的技巧。”董秀丽说。已近花甲之年的董秀丽在40年的执教生涯里始终用心教书育人。
“当你用心去对待教书这件事,你就会觉得你有做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可是,人的体能是有限的,董秀丽在2009年冬日的一天晕倒了,在她赶着给学生上课的路上。当时昏迷了2分钟,额头也受伤流血了。被众人扶起来的董秀丽,不顾沾满衣襟的鲜血,匆忙赶往教室,坚持着给学生们上完课。
“我当时醒来之后,脑子一片空白,只知道马上要上课了,我得赶紧到教室去,根本就没在意衣襟上满是血,估计学生们当时都吓坏了,现在想想实在不妥。”回忆此事的董秀丽话语中略带风趣。
当年董秀丽的学生,今天回忆老师浑身是血给他们上课的情景时,这样说:“我们当时都吓坏了,老师这是怎么了?后来知道老师是因为太累晕倒才摔成这样的,又怕耽误我们上课,所以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我们很感激董老师。”
教学能手
如果说带伤上课的董秀丽在奉献精神上赢得了大家的赞誉,那么工作中的董秀丽可以算得上是以成绩服人了。
“只要国家有对外交往活动,就会需要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人才。以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用外语人才来替代,现在外交部的主要领导大都是学外语出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领域人才的要求提高,国家对外开放需要既能够懂得外语知识,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二外国际政治专业带头人的董秀丽,对于国际政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谓是高瞻远瞩。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董秀丽对她的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既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借助学校的条件,在大学四年级通过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考试;又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做到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泛,懂得国际政治、国际法、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这些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胜任他们的工作,尽量缩短磨合期。
为此,董秀丽为本科生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大学学习进程。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任课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该专业,旨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步入高年级阶段后,董秀丽开始亲自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可能很简单,但是学生要自己去想”。
董秀丽带领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进行模拟课题研究,如联合国课题研究,包括联合国改革的出路是什么、联合国摆脱经费困境的方法是什么、中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等。这样的授课方式逐步打破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取相关研究课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董秀丽将实践与传授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看似轻松活跃的课堂背后,董秀丽的工作量远远超出了普通教师的工作量。这种讲课方式要求老师在两周时间内,对领到课题的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进行多次辅导,前期准备时间同比常规授课模式增加了不知多少倍。“学生有时候会钻牛角尖,我要循序渐进地给他们拽出来。”董秀丽说。
为了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董秀丽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做一个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老师,其实要付出很多很多,你要舍得拿出时间和精力,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我做的也只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要是继续拓展的话,其实还有很多。”在董秀丽的带领下,她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联合国课题研究课程也因此成为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
同事心中的“主心骨”
执教40年的董秀丽可谓是著作等身,同样在她的带领下,二外涌现出了许多教学能力强、有自己专著的年轻教师。
“年轻老师刚走出校门,你怎么带他们,他们就怎么样,你对学生上心,你就是他们的榜样。我要带着他们搞教学、搞科研。”董秀丽说。
为了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董秀丽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级、外交部级、北京市级教学科研项目14项,校级教学、科研项目26项。包括:北京市教委专项资金项目《国际热点问题信息跟踪研究基地》、北京市教委专项资金项目《模拟联合国中心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极地区国际组织建章立制及中国参与路径研究》、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阿拉伯当代问题研究》、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中美外交政策的文化阐释》、教育部项目《美国崛起之政治经济学分析》、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中东动局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等。
提及教学科研项目之一的《国际热点问题信息跟踪研究基地》,董秀丽骄傲地说:“北京市教委投资建成国际热点问题信息跟踪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实属唯一,该基地同步采集、编辑国际上各大电视台教学用资料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国际热点问题跟踪基地》配备有最先进的国际问题信息资料采集、编辑设备和必要的研究设备。国际热点问题信息跟踪研究基地自2007年运行以来,已经收集、存储了大量国际热点问题视频资料,建起国际问题研究信息资料库,资料库已经存储用于国际政治专业、法学专业和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料信息2800小时。为国际政治专业和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董秀丽申请的该项科研项目同样为青年教师服务,让他们同步高效接收国际热点问题,总结归纳出专题研究,运用在教学工作当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为年轻老师创造各种条件,我不限制老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只要你足够刻苦,下工夫,不愁你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董秀丽说。从2009年至今,在董秀丽的努力下,二外法政学院的科研成果丰富,出版系列专著4套(33部、867万字),其中包括2011年6月出版的7卷《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2012年5月出版的7卷《外交的文化阐释》、2013年出版的10卷《世界大国文化外交》、2014年出版的9部《地区、国别政治经济与外交》以及《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等专著13部、《国际法教程》等教材5部、《世界思想家译丛——密尔》等译著5部,还有论文82篇,其中31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
“在2013年二外全校科研成果评比中,法政学院是第一,其中我们国际政治专业拔得头筹。同时,因为我们的努力与成绩,我们向院里申请科研经费总是第一时间得到批转,领导们还开玩笑说我们的科研成果‘物超所值’。”董秀丽笑着说。
爱管“事儿”的老师
董秀丽在1998年至2003年间担任朝阳区人大代表。作为学校的老师,她也时刻关心着学校周边百姓的疾苦,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2001年,董秀丽发现,北京的东部城区高校林立,但是中小学教学力量不足,当地居民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教育,造成高校教师流失严重。董秀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向朝阳区政府递交议,在东郊地区建立学校。
董秀丽的议案得到朝阳区政府支持,于当年建成北京市第80中学管庄分校。董秀丽的议案也获得了2001年朝阳区人大优秀议案一等奖。
40年间,董秀丽用良心执教,用良心履职,不慕名利,不羡浮华,坚持为学校、为学生、为地区的百姓做着细小但实在的事。正如董秀丽所说的那样:“当我退休之时,我工作上没有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