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就业面面观
法学作为长线专业,有统计显示,至今连续三年就业率排全国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中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法律人才,还是我们大学的培养不对路?
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要强调复合型,只有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以澳大利亚法学法律人才培养为例,在澳大利亚的38所公立大学中,悉尼大学的法学院和墨尔本大学的法学院都有严格的人才培养规范。澳大利亚的大学通常学制是三年,但是在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法学院,至少要学五年,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最受市场欢迎,毕业生相当抢手。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少华
不可否认,从广义而言,法学教育目前的教育方法远远落后现实需求,法学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是现状,但法律人才的供应却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尤其是对于一线名校而言,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压力较小,但是对于法学法律类毕业生总体而言,高校在培养时就应该拓宽培养的路径,进行通识人才的培养,打造卓越人才。
——复旦大学高级律师学院副院长龚柏华
这就是个学历贬值的时代,硕士到处都是,尤其是我们学法律的。就业,师哥师姐们一再告诫必须早点下手做准备,而且他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只要招聘单位的专业名单里有法学,没有哪个法学生会浪费机会,即便是抱着“酱油”的预期。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孙文安
我也反对将大学“学业”和工作“就业”等同,就业仅是学业的一个面向。大学所获得的,远非仅是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及对象)。遗憾的是,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培养更加功利。前段时间,大学法学教育改革,还试图将法制史之类的学科排除在学位课程之外,原因是“没用”。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鹏鹏
法学学生就业难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就被老师不断的强调和警告。对于我来说,第一次认识到就业难的问题,是在谌洪果老师(原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的法理课上,他上第一堂课就对我们说:“不要把你们想象成社会精英,法律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要有充足认识,毕业后在座的大家能不能找份工作都不确定。”
——中国刑警学院教师王锐园
法学院人才的需求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总体形势是乐观的。有些毕业生在工作几年之后,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就业越来越好。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学一点法律的常用知识。
——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