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钳制高风险交易之“法槌”
8月19日,渣打银行继两年前涉嫌洗钱交出6.67亿美元罚金之后,再次面临指控,并与纽约金融服务局签订了第二份和解协议。这次渣打银行被惩罚的事由是“高风险交易”。负责签订和解协议的渣打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桑兹透露,问题是由银行监控制度缺陷造成的,但该案例也体现了美国对于高风险交易的法律钳制,正在不断收紧。
据美国纽约金融服务局的调查,英国渣打银行涉嫌进行高风险交易,将被处以高达3亿美元的罚款。同时,渣打银行在阿联酋以及香港分行可能存在洗钱行为,将被迫中断或停止其部分运营活动。事实上,两年前,渣打银行就曾经因为相似的行为受到处罚。
据纽约州金融服务局调查,渣打银行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通过“电汇代码消除”技术,在资金转移过程中消除客户代码,使监管部门无法得知电汇各方的真实身份。渣打银行凭借该办法共隐瞒6万笔共计2500亿美元与伊朗政府有关的交易。而这些让渣打银行赚进数亿美元佣金的生意,很可能“令美国金融体系被恐怖分子、军火商、毒枭和腐败政权所利用”。
这类交易被美国的金融立法称为“高风险交易”,并在今年陆续出台相关管制措施,加以严厉打击。2012年3月16日奥巴马签署一项名为“国防资源动员准备令”的总统令。该总统令,因以国家安全名义设立、加强了美国总统和联邦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力,被称为“经济版《爱国者法案》”。在此基础上,美国以金融监管的方式,打出了一系列制裁“高风险交易”的组合拳,先截断伊朗对外进出口的收付款路径打击伊朗国有银行,紧接着扩大总统与联邦政府权力,使监管机构拥有了更大调查权和执法权。
2012年7月开始,美国以“洗钱”“违规”等条目为由,打击为伊朗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境外银行。其中,中资昆仑银行和伊拉克艾拉法穆斯林银行被控与伊朗银行进行了数百万美元的交易,并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2012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美国在洗钱、贩毒和恐怖组织融资中的脆弱点——汇丰案例》,这份报告多达340页,直指汇丰银行涉嫌为苏丹毒贩洗钱,并控诉汇丰不顾警告,放任合规系统的疏忽,最终导致恐怖、不法分子及毒贩进入美国金融体系,甚至帮助墨西哥毒贩洗钱、中东恐怖组织融资。很快,渣打银行被控“令美国金融体系被恐怖分子、军火商、毒枭和腐败政权所利用”。
除了天价罚款和事后法律定性之外,美国还准备了打击高风险交易的一系列防控手段:2012年,纽约州金融局曾经要求渣打银行建立一个监控系统,对其纽约州分行从事洗钱等高风险业务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此外,还要求在银行内部设置直接汇报给纽约州金融局的银行检查官一职,这一任职的职位期限不得少于2年。在纽约州政府的压力下,渣打银行总部在纽约分行永久性设置了专门负责监管和审计境外洗钱活动的职位,以监控和审计该行所有涉及洗钱的高风险行为。
不过,坊间也有声音抱怨美国政策过分强势。通过打击汇丰、渣打银行,美国既可以执行“反恐”国策,进一步加强对中东的钳制,在阿联酋问题上更为主动,又可以动摇渣打、汇丰等境外银行在美国的市场影响力,从而帮助美国本土金融机构争夺市场份额,提供良好市场条件。
事实上,以制裁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政策,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时代,美国就采用该制裁方式打击德国经济发展。威尔逊曾称,“没有一个现代国家,能够抵抗经济制裁。制裁会最终导致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次制裁也构成了纽约、伦敦争夺国际金融中心战的重要一幕。尽管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曾撰文,炮轰美国监管机构针对英国银行的做法是妒忌心作祟,眼红英国的金融中心地位,并称此举“正渐渐变为保护主义”,然而英国银行轮番被美国监管机构狙击的事实,正说明这场以监管为武器的战役,正撼动着伦敦金融城的“城基”。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