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请拿出诚意
69年前的8月15日,正义与和平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一抹永恒的底色。
这一天的东京,正午时分,日本各地幸存的广播电台里传来日本裕仁天皇严肃而拘谨的“玉音”,宣告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美、英、中、苏四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天皇这条“终战诏书”的播出,令日本国民如梦初醒,抽泣声、号啕声、呼天唤地声和自杀的叫嚣声冲破城市的上空。
但是,这一天的中国重庆,却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晴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欢呼声响彻“雾都”的大街小巷;而在当夜的陕西延安,火炬通明,“不要钱的胜利果实,请大家自由吃呀!”一个卖果子的小贩,甚至把筐子里的桃和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
当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日本投降书。至此,日本发动的“大东亚战争”终以失败结束,日本欲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帝国梦彻底破灭。
二战后,日本吸取战争惨痛教训,确立了令当时占领军都震惊的“和平宪法”,并推行“先经济后军备”政策,实现了经济大国目标,走上了和平主义道路。
对于日本过去的侵略历史,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曾发表承认并反省侵略历史的“村山谈话”,获得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谅解。
但是,69年后的今日之亚洲,“8·15”的正义和平之光却不时被阴霾遮掩。
随着日本国力的不断强盛,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他们不愿正视这段历史,认为客观承认、反省历史是“自虐”,有损于历史自豪感,危害日本的民族认同。
在日本,一些人以“终战”回避战败,刻意否定、曲解历史;一些人怯于为战争罪行反省道歉,却勇于向战犯公然致敬;一些人公然推翻“村山谈话”,甚至不认为当年的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而是“大东亚解放战争”;一些人蠢蠢欲动,对“复兴”军事强国之日本念念不忘……
安倍担任日本首相后,在历史问题上更是表现出许多出格言行。
比如,他公然声称“东京审判是战胜国作出的裁决”“侵略在学术上和国际上没有定论”等,不顾中国等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并登上“731”飞机,宣扬“神风特攻队”的武士道精神,甚至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同时,安倍政府精心谋划,执意修改和平宪法,意图通过军事再崛起实现“正常国家”目标。这意味着日本正在偏离和平道路,安倍政府一步步将日本再次引向战争轨道。
当年,德国总理勃兰特面对纳粹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的灾难,“一跪泯千仇”,德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彻底清算二战历史,实现了欧洲的和解,也赢得世人的尊重。但是,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却羞于向德国学习,日本人无法拿出度量和勇气,扯下“历史自豪感”的遮羞布,更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法律上对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省和清算。
不仅如此,当前的日本安倍政府还在加速突破战后法律体系对日本军事力量的束缚。在2013年12月推出“安保三箭”后,又出台了《防卫装备转让三原则》,并通过修改宪法解释的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解禁集体自卫权后,日本使用武力的时机和范围大大拓宽,为武力介入地区冲突、在海外用兵打开大门。
事实上,除了中国等亚洲国家,国际社会也已对安倍的危险有所警觉。
美国《时代》周刊指出,在安倍执政下,日本正扩张自己的军事影响,梦想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华尔街日报》则更直截了当,干脆将安倍称为“亚洲最危险的人物”。
众所周知,一个低调谦逊的日本远比狂妄孤傲的日本更能赢得尊重,一个清算侵略历史的日本比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更令人信服。一个不反省历史的民族,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因为不反省历史,就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只有从内心深刻反省历史,才能把日本引向真正的和平。
中日关系陷入冰冻期是日方造成的。“会面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是日方是否有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能否拿出实际行动。”在前不久召开的东亚峰会外长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这样回答媒体。
“日方必须正视现实,拿出诚意,以实际行动为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作出努力。”外交部发言人秦刚8月27日就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有关日中领导人会晤言论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如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