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湖南显效


  “很多平时个体无法实现的想法、建议,都可以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协商解决好,陪审员在审理裁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

 

今年7月底,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全国19家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对197名新任人民陪审员完成培训,率先完成了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至此,该院人民陪审员增选达到一线办案法官的4倍,同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管理,陪审工作质效及当事人满意程度明显上升,司法公信力逐步提高。

 

专业陪审 事半功倍

“本案是属于承包关系还是代理关系,再审申请人到底是与原审第一被告存在分包关系还是与原审第二被告存在分包关系,从现有证据无法解决这两个争议焦点,它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的专业问题,仅仅凭借双方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难以判断,应该再向相关部门调取涉案工程的项目资料,否则难以形成是否再审的意见。”这是人民陪审员陈子夷对一起再审听证案件所发表的合议意见。

人民陪审员陈子夷具有土木建筑工程专业背景,并一直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业,合议庭听取了她的意见调取了相关证据。面对大量的资料和证据,在充分发挥陪审员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合议庭发现装饰装修工程的计价、计量、计费存在问题,现有证据根本无法计算出工程量,原审按照固定比例进行结算存在偏颇,最后合议庭取得一致意见,决定该案进入再审程序。该处理意见为当事人所信服。

  增选专业陪审员是天心区法院充分考虑后进行的改革。据悉,此次天心区法院海选人民陪审员工作自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通过个人申请、组织推荐和上门邀请等方式,初步选定了249名候选人。考虑到人民陪审员的整体结构,该院主动走访了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等科研院校,邀请了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报名。

该院将人民陪审员信息输入数据库,并将具有经济、医学、计算机、建筑、心理咨询、翻译等专业背景的30名专业陪审员在信息库中单列一栏。一般案件在大信息库里随机抽取,专业性强的案件在具有专业背景的陪审员中抽取产生。为了参审的均衡性,对陪审员抽取设定了10次上限。对个别专业稀缺的陪审员,涉及该领域案件参审时,经过审批程序,可以直接指定该陪审员参审。 

  

自主管理 便于协商

人民陪审员独立参审体现在阅卷、发问、评议的全方位实现。

“法庭辩论快结束了,你作为全权代理律师,对对方违约金请求已经提出抗辩理由,此时,还有没有调整违约金数量的考虑?”“有,希望违约金至少要降到对方主张的一半以下。”这是法院在审理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中,人民陪审员熊纪高与被告全权代理人之间的一段释明性发问对话。

代理人对于原告诉请的高于实际损失的违约金,一直进行免责抗辩,却没有证据支持,直到法庭辩论临近结束时,也未提出违约金调整请求。如果违约方不提出调整请求,合议庭不得依职权调整违约金数量,正因为人民陪审员熊纪高的发问,为合议庭依法调整违约金确定了请求基础。

对于案情的把握,不仅仅在于庭上的发挥,还在于庭审前对案情的深入了解。

为了保证陪审员独立参审所需的阅卷权,天心区法院还制度性要求法官在开庭三日前将起诉书以及答辩状等材料交给陪审员自主管理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于开庭前将阅卷材料交给陪审员。对于属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则须庭前三日安排人民陪审员阅览卷宗。

这也是天心区法院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试点的创新之一。自主管理委员会由7名人民陪审员组成,负责组织、引导人民陪审员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监督和考核,通知陪审员参审、陪审员数据库的信息更新录入、合理化意见的收集与反馈、阅卷安排、陪审经验交流等。

自主管理委员会7人名单通过民主推荐与测评确定,然后由该7人间自行选举产生一名主任、三名副主任。成员任期2年,可连任,陪审员资格丧失时,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资格也自动丧失。

“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这条渠道,反映我们陪审员对陪审工作的看法建议,最为畅通,既容易得到重视,又不会使得尖锐意见表面化和对立化,很多平时个体无法实现的想法、建议,都可以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协商解决好,陪审员在审理裁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人民陪审员倪卓佳如是评价自主管理委员会。


调解纠纷 得天独厚

陪审员来自民间,了解社情民意,当事人在感情上、心理上较为认同,易接受他们的劝导和解释。他们在诉调对接工作中的“调解员”作用也更为显著。

陪审员张国庆是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兼主任。作为陪审员,她是一名出色的诉讼调解员。

一次,社区发生了一起遗产继承纠纷,继承人兄妹俩几乎闹到剑拔弩张的境地。张国庆闻讯后,主动找到兄妹俩,运用陪审中学到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调解经验,对兄妹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之以法,终于让兄妹俩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和解。

  在黑石铺黄某家遗产继承纠纷一案中,几个兄弟姐妹为争夺父辈遗留的拆迁款情绪十分激动,火药味十足,合议庭委托朱献初、陈楚利两位陪审员进行调解。两人民陪审员从亲情角度教育引导当事人,最终促使各方达成了调解协议,使得当事人之间重拾遗失已久的亲情。